锤子简历品牌推广师
程凌虚_名人财经人物简历
作者:君仔小编 2022/04/15 00:35:08
阅读 2584

个人介绍

程凌虚,笔名凌虚,资深记者、专栏作家、知名地产评论员。1959年8月出生,江西乐平市人,现居厦门。现任《厦门商报》记者、《享房网》总编辑等职。兼任澳大利亚《东方地产》报地产专栏主笔, 福建《海峡商业》、《市场了望》杂志特约...简介

程凌虚,笔名凌虚,资深记者、专栏作家、知名地产评论员。1959年8月出生,江西乐平市人,现居厦门。现任《厦门商报》记者、《享房网》总编辑等职。兼任澳大利亚《东方地产》报地产专栏主笔, 福建《海峡商业》、《市场了望》杂志特约撰稿人,厦门电视台、城市T频道、厦广交通台特约评论员、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授课老师等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作为新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引进厦门,参与创办《厦门商报》。率先创办厦门平面媒体《房产周刊》。本世纪初转行新媒体,历任《读客网》、《厦门房地产联合网》、《厦门网》等门户网站高管,并率团队创办《房友网》、《社区楼》、《享房网》等地产网站。

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先后在中央、省、市各大媒体发表1000余万字新闻、文学作品,获中央、省、市新闻、文学奖50余件。(消息《泼墨挥毫酬爱心》、通讯《徐财福们办学记》获第三届江西新闻奖一等奖,散文《吴音》获浙赣十四地市报刊征文一等奖)。每周均有观点见诸厦门乃至闽南报刊、电视台、电台、移动电视以及国内外主流网站。历时5年房地产观察、研究专著《中国房地产真相》即将出版。

?

知道份子的良心与良知

“文人,总有一股自我放逐的冲动。”

五月的厦门,已是绿肥红瘦的初夏。在宽敞的总经理办公室里,西装革履的程凌虚一边泡着福建的大红袍,一边感叹地说道。

这句话,既是对交谈者的鼓励,也是对他自己多年职业生涯的总结。从政府机关到报社,从内地到沿海,从体制内的事业单位到体制外的民营企业……

只是,这一路的放逐,没有腐儒的悲切,却多一份侠客般的豪情。凭一根笔杆子,一个已经“聪明绝顶”的脑袋,程凌虚的自我放逐之路可谓精彩不断:在报社,他开创了同城业界第一个个人时评专栏、第一份房产周刊,培养了一批行业中坚力量;在企业,他制定了相关行业的行业标准,拿下一个又一个含金量十足的资质证书,谈笑间为企业创造大量价值。

这不像放逐,更像一场冒险;这不仅是一场冒险,更是一次对生命意义孜孜不倦的追寻。正如那首歌所唱的:生命是一场奇遇。

这场奇遇,精彩纷呈。恰如他QQ签名:“书剑江湖,快意恩仇!”

?

从记者到学者

?

记者,是程凌虚最为重视的身份之一。而学者,则是市场按到他头上的一个称号。

1995年,已经在江西《鹰潭日报》担任要职的程凌虚突然南下,到厦门参与组建一份面对海峡两岸的全新的报纸--《厦门商报》,时任新闻部主任。高举高打的程凌虚一下开创了厦门新闻界两个第一:开设了第一个个人评论专栏--《一周聚焦》,创办了第一个财经周刊--《房产周刊》。九十年代的《厦门商报》老读者还记得,那时候每周一见报的《一周聚焦》,言辞犀利、观点新颖,常常有让人拍案叫绝之语,读起来酣畅淋漓,不少人为了这个专栏专门订了整年的报纸。一些对媒体比较熟悉的市民,甚至怀疑有一个写作班子在操作。其实,只有程凌虚一人操刀,且是业余干活,因为当时他的主业是管理。得知真相后,有人很诧异。但对于在报界从业多年、当过作协主席、拿过几十个中央、省、市新闻、文学奖的才子来说,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作为厦门纸媒第一个《房产周刊》的创办者,程凌虚带出了厦门第一批地产媒体人。如今,他们都是厦门传统媒体抑或是新媒体房地产领域的当家“小生”、当家 “花旦”,但对程凌虚仍毕恭毕敬执弟子礼。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高考数学几乎吃”鸭蛋”的程凌虚开始钻研充塞着数据图表的房地产市场,并坚持每周写一篇楼市评论,这一写,就是十余年。这一写不要紧,直接把自己写成专家了。转眼十余年过去,每周评论从网媒到纸媒到电视,再到分整为零的微博,此时的程凌虚已经成为厦门乃至国内地产评论界最受欢迎的地产学者之一。

“从人的本性出发,更容易接近事物的本质。”对于自己分析判断的依据,程凌虚喜欢用这句话概括。作为一位地产评论员,程凌虚算是一个异类:他对房价上涨的批判不可谓不深刻,但是在一些关键节点,他也多次鼓励市民下手买房。换言之,于理想,他是个不折不扣地“空头”,而在另一面,他却比任何人都务实。长期的媒体经历,让程凌虚养成了局外人的习惯。不曾浸淫专业学院,带来的正能量是对权威的警惕以及对常识以及人性的重视。

这样的风格,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程凌虚名声的传播。但是,经过几次市场检验,程凌虚的学者名声反而被立了起来。不管是普罗大众还是媒体公器乃至政府决策者,对程凌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如今,他在应邀担任多家报刊杂志的特约撰人,多家电视台、电台、网站的特约评论员,每周五固定在厦视电视台《特区房地产》栏目、周二固定在厦广交通台《海西好房子》栏目担任嘉宾,点评每周楼市热点。每逢政策出台或厦门楼市发生重大事件,当地媒体乃至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第一财经日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等主流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采访程凌虚。有时,他一天要接待十几拔媒体采访。据说,有段时间房产动态太密集,程凌虚见报率太高,有报社老总一怒之下下了“禁程令”,要求记者一定得换个专家采访。

?程凌虚地产评论甚至得到海外华人媒体的关注。澳洲的《东方地产》报还特地开辟专栏,定期刊载程凌虚一周楼市评论。他们认为:“观点很新,时效性很强,语言形象生动,比喻贴切,能直达新闻事件的痛处,在国外的读者看来“很对味”。

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程凌虚?有一回,笔者问同城的一位财经记者。这位同仁想了想,给了六个字:“接地气,说人话。”此言不虚。程凌虚一直试图寻找一个更简洁的叙述方式解析房地产真相。譬如:“房地产是讲方言的,不是讲普通话的”;“?不要迷恋政策,政策只是利益的二奶”;“ 开发商来自火星,购房者來自金星”;“千万别相信“拐点”,“拐点”只是一个传说“”;“涨得不是房价,而是M2(货币)”;“只要资金链不断,房价就不会降”……这些既专业锐利,又通俗易懂的“程氏格言”一出炉便在业内和社会上流传开了。深奥艰涩甚至枯燥的房地产理论及现象,就在这些恰到好处的比喻中鲜活了起来了。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借用它来形容程凌虚房地产评论在厦门乃至国内受欢迎的程度毫不为过。他上公交车,经常看移动电视司机会拦住不让刷卡,说:“你是为老百姓讲话的专家,难得!”他坐出租车,经常听厦门交通广播的司机攀谈时听出他声音后会不收他的车费,说:“正是听了你的建议,我终于在房价大涨前买到了自已的房子。”

“想要照见远方,需要一股强光灯,这是大多数人所做不到的。但是想要照见当下,只需一个灯笼就够了。以数据为灯,以良心为笼,纵使照不见远方,至少能让人看得清当下,不被脚下坑洼的路面绊倒。”每周一篇的“凌虚侃楼”,就是这样一盏灯。在过去的日子里,程凌虚小心翼翼地护着他的这盏灯,为厦门的购房者、地产商、投资者、决策人提供着最真诚的分析与建议。

在“时评家”、“房地产专家”、“知名地产评论员”等众多头衔中,程凌虚最看重的是“独立地产评论人”这一称号。“我是以公共知识份子和独立评论人自律的。好在经济上早已独立,不必看别人尤其是利益集团的眼色行事。”程凌虚有几分自得地说。

说人话已经不容易,说接地气的人话,更不容易。然而,这正是眼下市场上最稀缺的,因此,程凌虚受追捧也就不足为奇了。

?

从文人到商人

?

笔者采访程凌虚的时候,他的身份是一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金字招牌--福建省沃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从清高的媒体界,到每天与业绩、KPI打交道的企业,可谓程凌虚精神上的另一次自我放逐。

2006年厦门商报改制,允许老员工离岗带薪休养。干了十几年纸媒的程凌虚一个华丽转身,玩上了新媒体,这一年,他已经45岁。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从网络媒体的新闻总监开始,到总编辑、总经理,成了一个厦门乃至海西IT行业和新媒体圈内崭露头角的职业经理人。

文人程凌虚搞企业,有自己的套路。一是做内容。程凌虚笃信一句话:“把内容做到极致,钱自然会追着你跑。”事实上,离开报社以后,他的第一个岗位就是地产网站的新闻总监,离本行并不算远。经验丰富的程凌虚到位以后,对网站的内容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梳理,内容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广告收入也随之跃升。从文人到职业经理人,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程凌虚的转型,一时在业内传为美谈。

文人程凌虚的第二个套路,是做标准。“不要去做跟别人争的东西,没意思。要做,就做标准,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加盟沃丰集团前,程凌虚在读客网担任副总裁、总编辑,他率团队创立了大大小小几十个有关内容、技术、流程及审核的国内数字出版和传播标准,拿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格和国家版权中心颁布的4项著作权,2010年拿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成为福建省首家获得此项许可的民营互联网企业。在沃丰集团,程凌虚又一举拿下8本由国家专利局颁发的”软件著作权”证书,并率领团队自主研发了厦门首个房地产电子商务平台。真正实现了“看房”、“选房”和“买房”三大功能的网络化。不仅改写了传统的地产销售模式,更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

“社会的进步在于民营企业。民间、自发、阳光的民营经济,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程凌虚对民营企业的偏爱溢于言表。不过也不奇怪,屈指算来,程凌虚服务过的四家公司,其中三家是民营企业,而且这三家企业在程凌虚操盘下都实现了华丽的转身,由传统企业蜕变为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有一家前年已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文人如果想赚钱,根本就不用担心赚不到!”程凌虚不无感慨地说:“现在那些做文化企业的人太没有文化了,简直就是在糟践文化,让人生气。说不定那天我就不再干了职业经理人了,自己创业,教一教那些没文化的人怎样做文化产业。公司的名字已经想好了,就用自己的名字,搞一个“凌虚传媒”。

“做这个文化传媒公司,主要是卖思想,卖观点,卖创意,真心希望把身边一群有才华的朋友、尤其是从纸媒体出走浪迹江湖的文友们聚到一起,玩一些大家想玩的东西,建立一套模式,打造一个品牌,一起做蛋糕,一起分蛋糕。”

至于赚钱的事呢?“不操心。还是那句话,内容做的好,钱自己会跟着来!”

?

从知识分子到知道分子

?

自我流放的过程,也是自我解放的一个过程。而解放的终点,也是出发的原点。

原点在哪里?良心。

2011年,程凌虚准备将几年间的地产评论结集出书。原本只想自娱自乐一番,印几千册以飧笔友,不料被某权威出版社看重,要拿去当重点畅销书打造。书名定了--《中国房地产真相》,书号批下来了,封面及版样也排好了,结果临到最后,也许是因为批判太过犀利,也许是利益集团游说,总之,出版社不开签印单,新书胎死腹中。兴致黯然的程凌虚干脆也不出版了,但继续坚持每周写评论,书稿也只在圈内中间流传。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后来的房地产市场逐一验证了他的不少预测,包括清华大学地产总裁班、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在内的不少地方纷纷请他讲课,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畅销书作家。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创始人说过这样一段名言:“一个国家好像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了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我想,程凌虚确实就是这样的“了望者”—一位在雾海茫茫尽其心力告知楼市中暗礁与旋涡的水手。

前不久,当厦门的购房者为国五条细则出台而乐观时,程凌虚在一周楼市评论中预言:“这只是用限购限贷两只脚暂时踩住了楼市地雷,既不敢用力踩,怕踩重了地雷爆炸楼市崩盘;又不敢松脚,一松脚怕房价反弹。但不卸掉地雷引线,你又能踩多久?”果然,厦门楼市只是被新政撞了一下腰,短暂蛰伏了一个月又满血复活,量价齐升。

当人们纷纷把高房价的板子打向开发商、炒房客乃至地方政府时,程凌虚拨云见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时直言不讳地说:“货币放水,市场憋尿,憋得住吗?”他引用数据闸述道:“3月末,中国货币供应量余额突破100万亿大关,10年内M2增长六倍。北上广深乃至厦门岛内房价也恰恰涨了六倍。M2增速与房价涨幅曲线几乎重叠。一边是货币放水,一边要市场憋尿,轻者尿床,重者憋坏膀胱憋坏肾。”

在程凌虚的理解里,“知道分子”的“道”,恰恰就是天道,是常识,是人性。要把问题看清楚,需要从“知识分子”出发,看清问题的全貌;要把问题讲清楚,更得有“知道分子”的胸怀,才能切中要害,拿出真正有价值的观点。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新的自媒体平台正在渐渐兴起——微博。显然,这为媒体人出身的程凌虚提供了另一个舞台,写惯评论的程凌虚已经不满足于只在地产领域发声。于是,新浪微博平台,@程凌虚,一个“知道分子”名微博出现了:不管是财经动态还是社会热点,都能够在这里看到新鲜、热辣的及时点评,不时还分享一两条史料,借古讽今一番。其中,对社会不公、政策偏差等等,其批判辛辣程度常常让朋友为他捏一把汗:“老百姓的中国梦其实很简单:仅求一口无粉尘空气,一杯无污染清水,一碗无镉大米,一把无农残蔬菜,一块无瘦肉精猪肉,一袋无三氰氢氨奶粉……如果再有奢求,也仅仅是一间不要祖孙几代人当房奴的陋室而已。如果连这些人类最起码的生存要求都做不到,那么,中国梦就只能是梦!”!五月中旬,厦门一场大暴雨不仅导致全城交通瘫痪,而且还夺去了5个鲜活的生命。义愤填膺的程凌虚当即发微博诘问:“【5.16暴雨淹城,拷问城市良心!】一场暴雨,水漫全城,车堵全城!在游客眼中小可爱小清新的厦门是如此脆弱,脆弱到经不住一场暴雨! 厦门,请放慢脚步吧!你GDP增长的速度已经输给了排水系统泄洪的速度了!”短短一天内,就有20多万人阅读。

程凌虚微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新浪微博,他拥有10万多活跃粉丝,有时候一个微博的阅读数就有五十多万。他的财经微博尤其是楼市评论,常常是一发布就被凤凰网、新浪乐居、搜房网、腾讯房产等门户网站作为业内观点推出,名字也常常与@郎咸平?@叶檀@巴曙松@张维迎@胡祖六@李迅雷@许小年@宋鸿兵@刘戈@余丰慧@吴其伦?@社科院易宪容@光远看经济等一线经济学家排在一起;他的时政评论,经常与@茅于轼?@杜猛?:@吴稼祥?@于建嵘?@周天勇@赵秀池@楼仲平@周其仁@迟夙生律师等一线公知一起被人@,成为知识分子良心的象征。

“不沽名,不图利;不装逼,不卖骚。”知道分子程凌虚在微博上喜欢以“四不”老顽童自许。此前,他曾在新浪、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博客的公告栏公开声明:“本人BLOG 虽为原创,但料无商业价值。只要不违背博文主旨,任何人均可转贴,可散发,可抄袭,可复制,可冒名,可被任何媒体拿去用且不计稿酬,可被任何人引用到任何文章中且不必注明来源及出处……”一个豁达大度、侠肝义胆的士人跃然纸上。正如一位文友在他微博上评论说:“真正的社会批评家,首先得有骨气,铮铮有铁骨,朗朗有正气,同时又深藏悯世济人之赤诚。他提笔之时,落笔之处,般般可见“烈士肝肠名士胆,杀人手段救人心”,他不是砖家,他是文侠。”

从知识分子到知道分子,难吗?

“说难,也不难。架在两者之间的桥,其实就是一颗文人的赤子之心。”(文:陈晓东)

?

本胎死腹中的禁书中国房地产真相

  中国地产众生相

京剧《三岔口》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下楼市很多人迷失方向感以及失落、焦灼的生存状态。如今,楼市正处于微妙的“三岔口”:两个人,一个黑衣人,一个白衣人(代表楼市中的买卖双方)好象在黑暗中相互摸、乱打,彼此都摸不清对方的底,都在防着对方,又都想把对方打得趴下。目前在上演这一出楼市《三岔口》,正在考验开发商、购房人等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及耐心……

u2013 ?“限价令”让GDP与房价齐飞

u2013 CPI是被猪还是被房老虎拱上去的?

u2013 北师大教授称房价真不高在忽悠谁?

u2013 三轮调控下的房价真降还是“假摔”?

u2013 楼市的“二八定律”与“帕累托最优”

u2013 “抢盐风波”与“抢房大战”异曲同工

u2013 日本大地震震出中国地产几多尴尬?

u2013 一个老农眼中的楼市乱象

u2013 ? 楼市三岔口考验博弈双方信心耐心

u2013 ? 楼市“中场休息”,观众何时回场?

u2013 ? 厦门楼市缘何上演“七月传奇”

u2013 ? 哈姆雷特式的拷问再一次考验楼市

u2013 ? 楼市降价缘何“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u2013 ? 与易宪容对话楼市调控

u2013 ? 开发商来自火星,购房者來自金星

u2013 ?《魔鬼代言人》与楼市“影武者”

u2013 ?《楼市春晚》:”苦恼人的笑”

u2013 ?“ 嫁人要嫁中石油”

u2013 ? 高房价会不会逼得白领大逃亡?

u2013 ?“蚁族”连“蚁巢”都没有是怎样境地?

u2013 2010年楼市:调控?调情?调戏?

u2013 2011年楼市:暗流下都藏着什么?

u2013 2012楼市:流水落花春去也

  房价谁来定?政府、房产商和购房者的博弈

什么时候老百姓能出手买房呢?依笔者多年观察国内外楼市,买房有三个标准:第一,一个城市普通工薪阶层,一个月的收入可以买一平方米时,可以买;第二,一套房子真实的价值是15年至20年的租金时,可以买;第三,一个家庭收入的40%以内供楼、能保证幸福指数时,可以买。一个最简单的判断,你什么时候看到报纸刊登有炒家跳楼,或者有烂尾楼出现,就可以买房了……

u2013 ?楼市已进入没有赢家庄家通吃的时代

u2013 ?厦门版的“总理房价”是多少?

u2013 ?谁的眼泪伴着高房价在飞?

u2013 ?踩房价地雷的脚是用力还是收回?

u2013 ?楼市调控缘何总让老百姓受伤?

u2013 ?芜湖“救市”政策缘何三日便夭折?

u2013 ?国务院“新五条”预示着第四轮调控来袭

u2013 ?2008年救地产一幕会不会重演?

u2013 楼市“铁三角”开始瓦解?

u2013 ? “钱大爷”对开发商撂下狠话说明什么

u2013 银行果真能承受房价下跌五成的后果?

u2013 房地产的庞氏骗局重现江湖?

u2013 ?“假币风波”揭穿了高房价的真相

u2013 发改委反暴利开发商缘何喊冤?

u2013 高房价缘何在媒体炮轰中照涨不误?

u2013 高房价的板子到底应该打在谁身上?

u2013 地方大员叫板地产商意味高房价联盟瓦解?

u2013 银行救楼巿岂能乱了方寸?

u2013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七折房贷”

u2013 楼市“解放军”能解楼市之困吗?

u2013 楼市中的“猪坚强”和“范跑跑”结局如何?

u2013 楼市“救市”不如“造市”

u2013 任志强“要死银行先死”让谁尴尬?

u2013 成也“地王”,败也“地王”

u2013 ? 央企“三枪拍案惊奇”刺痛了谁?

u2013 ? 国土部三道“金牌”能否遏制“地王”?

u2013 ? “出来混,终究要还的”

u2013 ? 楼市,到底谁在”酒后驾车”?

u2013 ? “ 农地入市”动了谁的乳酪?

u2013 ? 住建部称“房租由中介推高”乃为己卸责

u2013 ? 征收房产税只是测试楼市气象的氢气球

u2013 ? 征收房产税抑或是刺破楼市泡沫的第一刀

u2013 ? 房产税试点时间表难道又是“狼来啦”?

u2013 ? 房产税无关民生有关地方政府“钱袋子”

u2013 ? 人民币若升值对中国楼市影响利弊几何?

 政府到底在做什么?

2009年楼市“救市”,给人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如果不是2009年“救市”,也许人们还会认为此前的一次次调控失败只是管理层相关经验的匮乏;如果不是2009年“救市”,人们或多或少还希望管理层通过调控让房价降下来;如果不是2009年“救市”,人们还只是把房价居高不下的矛头仅仅指向炒房者、开发商、银行或者地方政府……经历了2009年“救市”,之后,人们感到一种被扒掉裤子当猴耍的戏弄和侮辱,也让成千上万的百姓看到了之前一次次楼市调控失败的本质……

u2013 ? 不要迷恋政策,政策只是利益的二奶

u2013 “钱大爷”“调准”房老大连汤都捞不到喝

u2013 ? 住建部“限”字令很傻很天真

u2013 “限购令”犹如“经济紧急状态法”

u2013 ? 房产税取代限购令是愚民政策

u2013 ? 房产税无关民生有关地方政府钱袋子

u2013 ? 取消限购令是测试市场反应的氢气球?

u2013 ? 银行真能hold住房价跌40%吗?

u2013 ? 信统计局房地产数据宁愿信世上有鬼

u2013 ? 货币政策与降低房价南辕北辙

u2013 ? 40城个人住房信息联网“网”住了谁?

u2013 ? 央行冻结8000亿痛击游资“地老鼠”

u2013 ? 收紧二套房贷会不会给楼市疯牛套上笼头?

u2013 ? 二手房营业税“二改五”意味着什么?

u2013 ? 国务院4天两次出手遏制高房价的后续效应

u2013 ? 国务院“五大新政”对楼市有何影响?

u2013 ? 拍地首付不低于50%是否“截错肢”?

u2013 ? 调控政策“另一只靴子”何时落地?

u2013 ? 温总理首提降房价不啻一声惊雷

u2013 ? 姜伟新部长一声断喝惊醒了谁?

u2013 ? 住建部高官疑似在演“双簧”

u2013 ? 保障房是“龙种”抑或是“跳蚤”?

u2013 ? 中央财政的“金碗”与保障房的“讨饭棒”

u2013 ? 李克强一周两谈“保障房”抓住了“牛鼻子”

u2013 ? 取消经济适用房,置穷人于何地?

u2013 ? 公租房的阳光能否洒到外来务工者身上?

u2013 ? 3600万套保障房会不会打白条?

  教你看透开发商的脸

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所说,抗战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房价下跌也要经过三个阶段,即“量跌价挺”、“量跌价调”、“量价齐跌”。如今,楼市已进入“量跌价挺”的僵持阶段,一边是沉得住气、持币待购的购房者,一边是似乎已沉不住气、持房待售的开发商及投资者。楼市“中场休息”,剧场冷冷清清。若想观众进场,只有降低“票价” ……

u2013 ? 你看,你看,开发商的脸

u2013 ? 房价是真降还是“假摔”?

u2013 “房价降20%买房成本更高”忽悠谁?

u2013 ? 现在买房就好比6000点进股市

u2013 “三座大山”压顶,房企或“断尾求生”

u2013 ? 房地产诚信度缘何倒数第一?

u2013 ? 数一数楼市还有多少“周老虎”?

u2013 “楼倒倒”掀开了建筑市场“潜规则”

u2013 ? 楼市还有多少潜伏的“楼卧倒”?

u2013 “寒号鸟”叫不开楼市的报春花

u2013 ? 炒作温州炒房团救市无异于饮鸩止渴

u2013 ? 厦门“6.8”拍地折射开发商四大难言之隐

u2013 ? 厦门商业地块拍卖缘何也HOLD不住?

u2013 ? 厦门房地产市场果真“很特殊”?

u2013 ?“你的房价你做主”广告语耐人寻味

u2013 ? 厦门楼市吹响自救“集结号”

u2013 ? 12.20拍地外地房企吹响“撤退号”

u2013 ? 楼市井喷缘于房价不再“躲猫猫”

u2013 ? 若想观众进场,只有降低“票价”

u2013 ? 开发商缘何再度上演“6.8”抢地大戏?

u2013 ? 未饿死的开发商会不会被撑死?

u2013 ? 楼市进入了“狼吃狼”时代?

u2013 ? 在房价疯涨的语境下谈成就不合时宜

u2013 “无偿收回土地”一语惊醒梦中人

u2013 ? 开发商穿棉袱地方政府穿单衣?

u2013 ? 开发商缘何“打死也不降”

u2013 ? 开发商还能死扛房价多久?

u2013 ? 提高警惕,保卫口袋!

  中国房产,未来会怎样

未来楼市大致有三种选择:一是硬着陆,二是软着陆,三是不着陆。所谓硬着陆,即进一步加大房产调控力度,加息、加税、提高首付,实行全国性的房产税征收。这样的结果是楼市经过阵痛后一步调整到位。所谓软着陆,即有保有压,一方面严格限制投资性购房,另一方面加大保障房建设,从而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一个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市场,另一个是市场为主导的投资性房地产市场,二者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并行不悖。所谓不着陆,就是听凭楼市泡沫进一步吹大,让房价一路狂奔,即使出现报复性反弹也不出台政策干预。三项选择,两种前途。一种是光明的前途,一种是黑暗的前途。就看国人的智慧和决策者的选择……

u2013 ? 龙年楼市是一条冻僵的蛇

u2013 ? 玛雅预言与房地产肖恩克救赎

u2013 ? 千万别相信“拐点”,“拐点”只是一个传说

u2013 ?“房地产崩盘时间表”纯属“逗你玩”

u2013 ?楼市高山“堰塞湖”会不会决堤?

u2013 ? 通胀恐慌正在吹大楼市泡沫

u2013 ? 宽松货币政策不变,楼市泡沫就不会破

u2013 “4.15”房控组合拳后续招式有待观察

u2013 “抽疯式”的调控必然造成楼市大起大落

u2013 ? 如何破解“房控新政”三道魔咒

u2013 ? 调控初显成效,谨防政策做“俯卧撑”

u2013 ? 房控新政“看广告更要看疗效”

u2013 “史上最严”新政有可能成为“史上最短”的新政

u2013 ? 调控如同“憋尿”,“ 憋”得住吗?

u2013 ? 楼市是在观望中爆发抑或沉沦?

u2013 ? 兔年房价:“上天不能,下地也难”

u2013 “限购令”背后的四大“弦外之音”

u2013 ? 房价可否重来?梦回2008

? ?后记

“你有良心,但是你有真相吗?”

《叶问2》里面,肥波这句台词堪称经典。在影片里,报社的总编、记者们热血沸腾,但报道也只能止于热血;肥波算是掌握真相的人,但是却正在为作恶者服务。倘若没有最终扳倒恶人的决心,怕是也不会将真相公之于众的。

这与眼下的地产市场何等相似。而这种迷茫,在地产行业尤甚。面对各种数据、名词、说法,各种说辞亦真亦假,共同构建了一头其大无比的大象。谁能说自己完全看得懂这头庞然大物?在众多声音之中,大家都标榜自己所言是真,但又有谁能自证真假?

网络时代是一个资讯泛滥的时代,因而眼下真相显得格外昂贵。“无图无真相”等等网络流行语,从另一个角度刻画着国人在诸多信息包围之下更深层次的迷茫。在言论纷繁的时候,真相最容易被湮没。正所谓极度充裕将产生另一种稀缺,当声音繁多,最真实的那一面,往往要被假象所掩盖。

有人说,当今楼市像极了一个江湖,各路大侠刀光剑影、斗智斗勇。各种传税、各类故事,令人眼花缭乱。而行走在楼市江湖的媒体及媒体人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纽约时报》印在头版左上角的25个英文字母:"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所有见报的新闻,都是适合刊登的)。而现在有些楼市媒体与媒体人,已变成“所有见报的新闻,都是开发商和利益集团喜欢听的。”贪婪、虚浮、功利、散乱充塞报纸版面、屏幕和网络,有时甚至是硬拗和胡编乱造。

如果用歌德在《浮士德》中所描绘“出卖灵魂”的意象作比喻,媒体的沉沦,是因为有一群媒体人一再“出卖灵魂”所致;在“出卖灵魂”的前方,是一条深不可测的黑暗深渊,一开始内心深处还会感到不安,但一回生、两回熟,当“出卖灵魂”成为竞争生存的常态,一切再也无法回头了。

为什么楼市的媒体与媒体人,会变成今天这付让人厌恶的模样?利益使然也!正如晓东兄在本书序言所说:“只要看看地方报业集团每年的广告收入中房地产贡献的比例,就可以猜出报纸上刊登的都会是什么文章。”

这几乎是必然的结果。试想:由“出卖灵魂”、“变色龙”的媒体人社群所主宰、控制的媒体,是会在乎现实利益?还是会坚持所谓"All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所有见报的新闻,都是适合刊登的)的价值与典范?

答案,清楚而明白。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群拥有高度“专业能力”、会视各种场合“变色”的特殊群体:他们大都由官员、专家、学者、媒体人组成。长期以来,这些人都是国内楼市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角色。不能否认,他们一度是市场的先知先觉者,甚至是业界崇拜的偶像。多年来,他们不仅牢牢掌握了楼市的话语

权,而且还能左右舆论。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可以昧着良心、罔顾真相,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充当开发商的吹鼓手和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在报刊电台、荧屏网络、论坛讲座上口沫横飞、放言高论,说起谎话假话套话来一样面不改色、气壮山河。当然,当他们到了需要用煽动人心最隐晦的欲望、炒作起房价来,更是一等一的高手。他们干的都是盎惑民心、愚弄民意的勾当,有时,假话说多了连自己也迷糊倒了。

在“剪不断、理还乱”、“一地鸡毛”的楼市,相信任何人都渴望知道“庐山真面目”,都想避免陷入误导与扭曲的资讯泥潭。诚然,最好的方法是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甚至在各种专题论坛了解真相,然而,理论上应该如此,但现实上却几乎不太可能。

当知识精英、经济精英以及政治精英捆绑在一起,争相出卖“灵魂”时,就形成了这种“变色”的社群,而当“变色”的社群聚沙成塔、成为一股主宰与控制媒体的力量后,在“劣币逐良币”的恶性竞争中,最后形成了“媒体是楼市乱源”的现象。不但其专业能力广受质疑,更缺乏知识分子的良心与气节。以至于记者被讥为“妓者”,专家被讽为“砖家”。

媒体是社会的公器,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当知识分子与媒体一起堕落时,社会该会呈现怎样的乱相?

楼市就是一个极好的标本。

老记干了25年纸媒体,6年新媒体。一个偶然的机会,老记误打误撞,进入房地产界,混得一个“地产资深人士、知名财经评论员”虚名,并先后担任几家门户网站的总编辑。职守所在,老记于2008年5月在供职的地产网站开设了“一周评论”专栏,主要对国内及厦门房地产政策、楼市新闻事件进行实时评论。每周一篇,周一上线,雷打不动。即使休假出差或身体不适,也从未间断。有时已快到周一深夜12点了,老记也会抢在零点前发出,决不拖到星期二。记得有一年除夕恰逢周一,老记在大年三十返乡的列车上也坚持把一周评论上线。码字的人都知道,写评论是体力活,要费时费力搜集资料。但一周楼市评论专栏,老记已坚持了两年多。

正因为这种坚持,一周楼市评论往往一上线(有时在几分钟内)便被谷歌、百度收录,被国内大大小小的地产网站及财经媒体转载,被业内广泛点击及评论,甚至得到海外华人媒体的关注。北美的《世界日报》、《文学城》网站、澳洲的《东方地产》报还特地开辟专栏,定期刊载老记的一周楼市评论。他们认为:“观点很新,时效性很强,语言形象生动,比喻贴切,能直达新闻事件的痛处,在国外的读者看来“很对味”。今年“九。八”,特地从澳洲赶来参展的《东方地产》报主编徐义把刊载一周评论的一大叠报纸带给老记,并且说:“很多有思想有文化的读者都喜欢看,有时他们还会就文中的观点与在报纸上展开讨论。”

新闻追求就是一个快字,评论也是如此。对出台的政策、公共事件以及楼市热点等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是老记的不二法门。老记的一周楼市评论,往往是当天的事当天评且当天上线,因此受到纸媒体朋友的青睐。观点立场往往第二天便能见报。今年厦门6,8拍地,由于老记事先作了大量案头准备工作,12点多现场竞拍我在12:50分便在网站贴上2000余字评论《开发商缘何再度上演6.8抢地大戏?》告诉读者真相。汶川大地震的翌日、上海“莲花苑”一幢楼整体倒蹋的当天,老记便在网上贴上《汶川大地震震出中国地产几多尴尬?》、《还有多少潜伏的“楼卧倒”?》等评论,剖析了楼市种种黑幕,当即被国内数十家网站转载,并被推荐为新浪房产头条。

记得西方哲学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在真相永远不被人所知的情况下,你的所作所为代表你的真实品格。”在信息不对称的房地产市场,老记力求告诉一些真相。所以,老记曾在新浪、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博客的公告栏公开声明:“本人BLOG 虽为原创,但料无商业价值。只要不违背博文主旨,任何人均可转贴,可散发,可抄袭,可复制,可冒名,可被任何媒体拿去用且不计稿酬,可被任何人引用到任何文章中且不必注明来源及出处……”

内容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2772182309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