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生平
吴振铎于民国七年(1918)十二月生于福建省福安市东门双井巷,祖父是清朝秀才,父亲经营果园茶园,他从小与家人一道植茶,一生与茶叶结下不解之缘。1936年吴振铎考入当时全国唯一一所高级茶科学校——福建高级茶科学校(系该校首届毕业生),后又就读于福建农学院,主修农艺。1946年任福建省立福安高级茶叶职业学校教导主任。
民国36年(公元1947年)7月,吴振铎赴台湾,先后任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平镇茶叶分所技正、所长,台湾省茶业改良场首任场长。1948年原属省农试所的平镇茶试支所改隶台湾农林公司茶业分公司,更名为平镇茶业试验所,吴振铎接任所长,此机构于1955年7月又改隶农业试验所,仍由吴振铎担任分所长。1952年起,吴振铎应聘台湾大学农艺学系,兼授茶作学及其实习的课程,历任讲师、副教授及教授等兼职,至1993年止。中华民国茶艺协会于民国71年(公元1982年)9月23日台北市中山堂正式成立,选出吴振铎为首任理事长,得连任乙次四年后选为荣誉理事长。
1984年,吴振铎退休后仍在台湾大学教授茶作学及推展茶文化活动,并竭力完成《吴振铎茶学研究论文选集》,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研究成果,为我国茶业鞠躬尽瘁。
1988年6月,吴振铎偕夫人蔡彩照女士,在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著名茶叶专家黄国光先生陪同下,到杭州等地参观访问。这是海峡两岸茶人在隔离近40年之后,首次在祖国大陆相聚。
成就及荣誉
吴氏在台湾茶界服务达五十年,前后在各学术杂志及报章上发表达100篇。对台茶之复兴与发展,促进茶乡繁荣,带给茶农莫大的财富有极大的贡献,其大公无私,埋头苦干的研究精神,甚为茶界所钦佩,尤其对茶树育种及评茶之有恒毅力更为茶界所称道。曾先后考察日本、韩国、印尼、德国、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丹麦、瑞典、美国及新加坡等国,并多次参加国际茶叶学术会议,毕生致力于茶树育种、茶园机械、茶叶制法及评鉴之研究,先后育成15个茶树新品种,其中尤以适制乌龙茶包种茶之台茶12号(金萱)及台茶13号(翠玉)最为人所称道,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一贯倡导饮茶风气,弘扬茶文化,被誉为当代茶业大师。曾获“中华农学会”农业学术奖,及第一届最高科学荣誉奖。
漳州漳浦天福茶博物院建有吴振铎石雕塑像。
台茶之父
上世纪三十年代,台湾人的制茶先进经验,给大陆茶业发展带来了新活力;而令台湾同胞没有想到的是后来有个福安人同样给台湾茶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他就是被台湾同胞尊称为“台茶之父”的吴振铎。
吴振铎是个地道的福安人,1918生于福安市东门双井巷,祖父是清朝秀才,父亲经营果园茶园,他从小与家人一道植茶,一生与茶叶结下不解之缘。1936年吴振铎考入当时全国唯一一所高级茶科学校——福建高级茶科学校(系该校首届毕业生),后又就读于福建农学院,主修农艺。
1947年,吴振铎去台湾度假,应台湾农业试验所之聘,任台湾平镇茶业试验分所制茶系主任,后留台湾工作。吴振铎在台事茶数十年,在茶学教育、茶树育种、茶叶制造、评茶等方面成果丰硕,特别是成功培育了“台茶12号”(金萱)、“台茶13号”(翠玉)在台湾广为种植,而“金萱”、“翠玉”就是吴振铎以祖母和母亲的名字命名,足见他的赤子情怀。
吴振铎身在台湾却心系家乡,他一心想把自己培育出的茶叶新品种带回家乡,造福家乡茶农。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吴振铎一直不能如愿。直到1988年,吴振铎终于回到福安探亲,访问闽、浙、苏、湘四省,与大陆茶界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
此行吴振铎还带回了“金萱”、“翠玉”和“暖枝乌龙”等茶叶新品种。现在,这些新品种在大陆被广为推广种植。在福安,现在这些新品种已在松罗、溪柄、甘棠、穆云、范坑、社口、上白石、潭头等乡镇已推广了数千亩。优良品种造福了家乡人民,也造福了大陆人民。
次年9月,吴振铎再次率团回到福建参加闽台茶叶学术交流会议。因吴振铎的两次大陆之行,此后海峡两岸茶叶学术交流日渐活跃。虽然吴振铎已仙逝多年,但两岸茶人都怀念这位为促进闽台两岸茶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台茶之父”。
【使用锤子简历小程序制作简历】
零经验实习简历模板
21254人用过
学生求职简历模板
52754人用过
申请研究生简历模板
2324人用过
经典工作简历模板
6254人用过
投行咨询简历模板
12465人用过
产品经理简历模板
7532人用过
程序员简历模板
7457人用过
留学英文简历模板
4554人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