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子简历品牌推广师
赖世超将军简历_名人简历
作者:君仔小编 2022/05/08 00:10:24
阅读 870
赖世超(1750年-1832年),男,深圳大鹏人,三代五将之一。少年家境贫寒,十五岁随民间艺人习武,十六岁在县衙当差。后来转鹏城衙署当文职。二十五岁结婚,婚后弃文从武,并顺利考取武举,第三年又考上千总。由于武功精励且多立战功,道光五年(1825年)任闽粤两省武举考官。封武功将军,正二品。卒于道光十二年农历三月,享年八十二岁。

人物简介

据广东紫金县甘棠《赖氏族谱》和宝安县大鹏城《赖氏族谱》载,鹏城赖府,源自西周赖国,周武王弟叔颖伐商有功,封赖国君,春秋时楚灭赖国,子孙以国为姓。东晋孝武宁康三年(375)赖庄自颍川(今河南禹州市)迁松阳(今浙江西南部),后裔有赖标者,唐代征西番有功,官至直殿大将军,移居福建汀州古路(今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元末,赖恪入粤,定居梅县松口溪南南阳寨下。清初,至赖参廷定居永安县桥田的庚娘窝(今紫金县义容镇甘棠村)。鹏城清初始祖赖吾彪,乃赖参廷的玄孙。

赖吾彪,名日贤,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生于永安县甘棠,雍正九年(1731)迁新安县大鹏城旁的乌涌村以竹艺谋生,是大鹏所城赖府的始迁祖,赖家掌门人,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其孙辈受所城英武之气感染,弃竹艺,转习武,终成军将之家。吾彪娶了乌涌村郑府之女,生一子名显贵,显贵生一子,名世超。

这首将,就从赖世超(1752-1832年)说起。赖世超生于乌涌,家境清贫,仍读书8年,15岁随舞狮艺人习武,16岁在大鹏县丞衙署当文差。世超聪明勤奋,深得鹏城东村刘大人的赏识,将爱女刘氏嫁给他。世超弃文崇武,到东莞县城考取武举人,3年后升千总,诰封武义都尉,因战功卓著,乾隆五十三年(1788)擢署任琼州镇总兵,道光五年(1825)出任闽粤两省武举考官,晋封从二品武功将军。其妻刘氏(1752-1839年),掌家严谨,自著书本,启蒙子孙。育有二子、二孙,皆官至将军,归功于她的教育和影响。刘氏享年87岁,诰封正二品夫人。

第二将赖鹰扬(1779-1840年),赖世超之长子,字虎臣,又名英扬,号云台。据《新安县志》《阳江志》《惠州府志》等载,赖鹰扬初任大鹏营外委,因缉捕海盗有功,升补把总。赖鹰扬跟随水师提督的舟师围剿海盗于儋州新英外洋,鹰扬坐驾战船,身先士卒,先后缉获盗船18艘及邬石二等洋盗382名,时任两广总督百龄奏呈洋面肃清,赏给赖鹰扬头等出力银牌,升授水师提标中营千总,署理广海寨守备。嘉庆二十三年(1818),赖鹰扬调任虎门水师提标右营中军守备,筹划防夷设施,督造珠江口要塞的镇远、大虎炮台。嘉庆二十五年(1820),升阳江镇左营守备。道光元年(1821),调任香山协右营守备,升授海口协中军都司,署理阳江镇中军游击,兼获阳江镇总兵印务,继署海门营参将。五年(1825),升任碣石镇中军游击。七年(1827),又历升平海营参将、署理龙门协副将。二十多年间,转战于广东的东、中、西路海防疆域。

道光十一年(1831)五月,赖鹰扬统领官兵进剿崖州,不久奉奏任琼州镇总兵,升澄海协副将。十五年(1835)四月,调署碣石镇总兵。十八年(1838),钦奉上谕补授浙江定海镇总兵。十九年(1839)三月初一日,接报母亲刘太夫人在家乡逝世,随即回乡守孝。不料,二十年(1840)六月初五日,赖鹰扬病重逝世,享年61岁。赖鹰扬诰授武显将军,死后晋封从一品振威将军。

第三将赖信扬(1783-?年),赖世超三子,少时入读私塾,由父指导习练武功,20岁在大鹏营入伍,不久升把总。道光二十年(1840),赖信扬任香山协左营千总。二十六年(1846)任澄海营守备,后升任都司、参将、副将等职。二十七年(1847)晋封福建厦门水师提督,授一品安鹭将军,赏红顶花翎。

第四将赖恩爵,赖鹰扬长子,字简廷,行伍出身。道光八年(1828)任阳江游击,十八年(1838)补海门营参将。十九年(1839年)任大鹏营参将,同年七月奉林则徐之命,率水师船3艘驻守九龙寨,严断英夷接济,在九龙湾与入侵之英夷激战5小时,击沉英舰2艘,敌船主“得忌剌士”手腕被炮火打断,夷人捞尸首就地掩埋者计17具,受伤者30余人。九龙之役,赢得鸦片战争首捷。赖恩爵获道光皇帝恩赏“呼尔察图巴图鲁”(满语 ,勇士之意)的称号,赏戴花翎,晋级副将。

同年九月二十八日,赖恩爵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领下,又取得穿鼻洋之役的胜利。十月初,官涌之役,长达10日,大小接仗6次,均获胜仗。赖恩爵获升南澳镇总兵。道光二十四年(1844),升任广东水师提督,接任在虎门为国捐躯的关天培。

道光二十八年(1848)赖恩爵卒于任。死后,谥封从一品振威将军。今大鹏黄岐塘有赖恩爵“振威将军墓”,大鹏所城有赖恩爵的“振威将军第”。香港九龙公园九龙寨城南门遗址有赖恩爵题字的“南门”石匾等文物古迹。

第五将赖恩锡(1824-?年),赖信扬六子,青年入伍,尔后升把总,又升千总,一年后任水师候补游击,数次立功,后调任各处海防要地担任长官。清同治年间晋升福建晋江镇台,封二品武功将军,赏戴蓝翎,卒年不详,墓在福建。

赖氏溯源

赖氏:据桴源(今肖田乡美佳山境内)《赖忠诚墓碑》载,宁都赖氏始祖赖忠诚之父赖功行为避“永嘉之乱”,由颖川迁高山崇岭的桴源定居。这是目前有文字资料依据迁入宁都最早的姓氏。在宁化《客家风情》一书中写道:“赖忠诚的孙儿赖硕入赣迁居虔州阳都。唐末,为避乱,赖得由自宁都沿石城入闽,迁居长汀,后分居上杭古田、清流、宁化、永定、连城等地。明清间又过居广东大埔、梅州、兴宁等地。”在梅州《客家姓氏渊源》中的《赖氏族谱》有以下记载:宁都桴源赖氏第八世赖得由从赤竹坪(今宁都县城,俗称雪竹坪)迁上杭古田,第九世赖标从北枕头时继迁宁化石壁,其后裔于明代初期散居闽、粤许多县邑,并迁往海外。在深圳龙岗区大亚湾畔大鹏岭麓有一处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振武将军第”,这是清道光年间的古建筑,是振武将军正一品赖恩爵的府第,门首由道光皇帝御笔亲书“将军第”三字。据《鹏城赖氏族谱》记载,晋末,赖氏硕公迁居宁都雪竹坪,其后裔迁上杭古田里,辗转长乐、陆丰、紫金。乾隆年间,赖世超文才武略,初任鹏城千总,转任闽粤两省武举考官,封武功将军,其后祖孙五人由朝廷封为将军,成为广东赫赫有名的“一门五将军”。探究深圳赖氏的源流历史,足证客家的迁徙轨迹为先赣南(宁都),再福建,而后广东。宁都赖氏衍传海内外的后裔人口已超过百万人。

家族发展

  赖继良是深圳大鹏所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到博物馆工作之前,他对自己家族以及从小生活的大鹏所城的“威水史”并无太多了解,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清朝名将的后人。

  他说:“我只知道父亲是老村委主任;爷爷读过几年书,会帮邻里写信;到曾祖父那一辈的事就不清楚了。”成为博物馆工作人员之后,阿良敲开古城一家一户的门探询,从城中遗留下的一砖一瓦、一物一器中探寻,慢慢读懂了一段家族的历史和民族的历史。

  大鹏所城位于深圳东南角大鹏半岛,现属深圳大鹏新区鹏城社区。在2004年“撤村设居”之前,它叫鹏城村,鹏城村有7个自然村落,其中的4个位于大鹏所城内。

  大鹏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所城”,是明朝为屯兵边疆而建立的一种军事机构。明朝初年,国力尚弱,边陲未稳。为了抵御外敌,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起,沿国境线的各军事要地都设立军卫机构。?“卫”之全称为卫指挥使司,一般有军士5600人,卫之下依序为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

  明朝的卫所制,士兵是不拿国家的粮饷,而是在屯兵之处分给士兵土地,士兵们带着家属世代生活于卫所之中,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军籍世袭。

  当年的大鹏半岛,僻远荒凉,山势险峻,是古代海路进入广州的必经之地。所以,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此建城驻兵,建制为“所”,全称为“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守军一千余人,守辖区域东起大亚湾,西至珠江口正中间的老万山,守御四百里海防线。

  当时的大鹏所城,占地11万平方米,城墙高6米、长1200米,上设雉堞654个,并辟有马道,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每个城门上有一座敌楼,两边各设两个警铺。城外东西南三面环绕着一条长1200米、宽5米、深3米的护城河。整座城池气势雄伟,易守难攻。

  到了明朝中后期之后,欧洲已进入大航海时代,但明朝却实行海禁政策,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列强为掠夺资源,纷纷派兵来东亚建立殖民地,对南中国海防构成威胁。此外,被称为“倭寇”的日本海盗以及装扮成日本海盗样子的中国渔民、海盗、走私者等也不断侵扰东南沿海,沿海各卫城、所城的军事地位日益提升。

  明代所建的大鹏所城,不仅成为当时扼守珠江口左海路的海防第一线,也成为清代海防要塞。

  贰

  “九龙海战”

  赖恩爵一战成名

  到了清朝,明朝的屯兵制被改为募兵制,即军队由国家发军饷,士兵不再半军半农。清初,大鹏所城驻军300人,后改为大鹏防守营,官兵增至500人。道光年间,珠江口鸦片走私日益猖獗,大鹏所城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经林则徐奏请,将“大鹏营”提升为“大鹏协”,兵力最多增至2000人,下设左右二营,总部及左营就设于大鹏所城,而右营则驻在新建的东涌所城,位于香港大屿山东涌,此外还有寨、台、营、汛等下设机构,其中不少下设机构设置在今香港地区。

  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香港岛和九龙半岛南部被英国割占,1898年,中英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人强租深圳河以南地区,“大鹏协”除左营本部大鹏城及盐田、老大鹏汛等机构外,其余因在英租界内,因此全被裁没,大鹏所城因之颓废。但在鸦片战争初期,大鹏所城的官兵在抗击英军中曾立下过赫赫战功。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春夏之交,赖恩爵奉钦差大臣林则徐之命,巡查阻止英军贩运鸦片,突遇五艘英舰不宣而战,赖恩爵指挥“大鹏营”的三艘水师船和九龙炮台还击,击毙英军10多人,击沉英双桅舰一艘。

  这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史称“中英九龙海战”,是鸦片战争的首战。赖恩爵因此役而“赏戴花翎”,并升授副将。

  此后,赖恩爵又参加了中英“穿鼻洋海战”、“官涌海战”,因战功显赫,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被提升为南澳镇总兵,成为清末名将。

  现在大鹏所城博物馆所在的怡文楼,就是赖恩爵当年的书房,而怡文楼斜对面的“振威将军第”,则是道光皇帝钦赐给赖恩爵的府第。小时候的赖继良,就一直居住在此,但却不知道自己是赖恩爵的第五世孙,这一层关系,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他才知晓,原来自己与教科书上恢宏的历史竟然有某种亲密的关联。

  叁

  赖继良从墓碑上读懂了家族史

  1975年,赖继良出生在大鹏所城,儿时的他,虽然无法体味古城厚重的历史,但古城的历史,早已融入寻常生活中:日常起居于雕梁画栋的钦赐将军第内;家门口镇宅所用的石鼓与石狮成了阿良与小伙伴们嬉闹之地;爬上布满青苔的南城门,踮起脚尖就能从雉堞间眺望外面的世界……

  对于自己家族的历史,年幼时的阿良知之甚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清明和重阳的“春秋二祭”,跟随着家族成员,在大鹏半岛上走一天的山路,沿路祭拜十几个先祖的墓,但镌刻在石碑上的一个个祖辈名字,对阿良来说陌生而遥远……

  1996年,所城开始筹备建自己的博物馆。刚刚大学毕业的阿良,得知博物馆需要有当地村民参与收集文物、民间传说等工作后,便欣然回到自小生活的大鹏所城工作。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之后,每到春秋二祭,散布于在海外的赖氏族人都会回乡祭祖,返乡的族长会给阿良讲述家族的历史。如今坐拥大鹏所城内多座将军第的赖氏后人很难想象,几百年前,最早的赖氏先祖,从广东河源紫金县迁到大鹏所城,最初寄居城外,以编竹篾为生,直到鹏城赖氏始祖第三代赖世超才入住大鹏所城内。

  阿良说:“我对照着族长讲的故事,到祖辈的墓志铭上去寻找更多的线索。”家族的谱系在阿良的头脑中日渐清晰。

  “在先祖中,赖恩爵最有名,以他为坐标,我与先祖的关系就能梳理得很清晰。”阿良是赖恩爵的第五世孙,而赖恩爵又是赖氏家族迁徙到大鹏所城的第五代。

  阿良说,族长曾这样对他们叙述:“赖恩爵的祖父赖世超读过一些书,在城内的衙门做文书,做事勤勉,为人忠厚,被督府刘大人相中选为乘龙快婿。刘家的千金知书达理,给赖世超指可条弃笔投戎之路,后赖世超官至琼州镇镇台,成了家族里的第一个将军。”

  正是这位赖太母刘老夫人,成就了后来赖家“三代五将”的辉煌家史。五将中最有名的是打赢“九龙海战”的赖恩爵;赖恩爵的祖父赖世超是武举人,官至二品都尉;赖恩爵的父亲赖英扬任浙江淀海总兵;叔父赖信扬任福建厦门水师提督,官至一品;赖恩爵的弟弟赖恩禄,任福建晋江镇镇台。

  刘老夫人学识渊博,曾自己编撰书本以育后人。赖氏祖屋至今挂着刘老夫人“欲知官以尚,时怀读我书”的对联。在阿良看来,刘老夫人树立了“重武崇文”的家教,方能成就两个儿子,两个孙子皆是将军的传奇。

  肆

  御外敌七十六姓汇聚一城

  赖氏家族史只是大鹏所城600年历史的一个片段。大鹏所城因屯军而建成,早期兵源来自全国各地,又因军籍世袭,不同姓氏的后人就在城内世代繁衍生息。到如今,10万平方米的古城内有76个姓氏,其中赖、刘、李、郑等大姓都为当年官兵的后裔,仅赖氏一族就有300余人,大部分后人侨居海外,现居住在古城的后人还有100余人。

内容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2772182309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