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子简历品牌推广师
林和生翻译家简历_名人简历
作者:君仔小编 2022/05/08 00:15:34
阅读 190
林和生,男,1954年生,四川乐山人,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1981年毕业于乐山师范学院数学系,后任教于乐山九峰中学等校,获乐山市优秀教师称号;1988年考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攻读科学哲学,1991年获硕士学位后,就职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至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精神分析、艺术创造心理学。

个人简介

当代著名学者、教授、诗人、作家、翻译家、心理学家。祖籍山东省鄄城,1954年6月27日生于四川省乐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科技哲学”硕士学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1998年5月-8月,香港道风山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

2、2001-2006年,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精神分析客座教授。

3、2004-2008年,四川大学精神分析及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

从数学到精神分析

林和生高而瘦,眉目浓重,眼睛极有神采,唯独头顶毛发稀疏,让人隐约可知他聪明的程度。面貌体格本来生就山东好汉的规格,却因“娘肚子里缺钙生下来缺爱”(他的自嘲语)而稍显单薄,于是绿林豪气便成了书生意气。

当年,林和生还是懵懂少年,高考时填报志愿,遵从家人意见,读了并不喜欢的数学专业,毕业后一度老老实实在乐山任教。过了几年,重新发奋考研,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哲学,可谓空前幸福。有一天,他途经中关村一条小路,忽然看见一只蜻蜓停留在草茎上,柔媚异常,不由得蹲下仔细看了半晌,越看越有兴致,不忍离开。碰巧先生夫妇也路过这里,蓦然发现这位三十有加的门生正蹲在地上观察一只蜻蜓,不由得也大吃一惊,研究哲学研究到如此地步?如果老师当时出于爱心和责任而暗暗担心,也完全合乎常理。

1991年,林和生回到成都,在四川省社科院任教,研究方向为精神分析、美学、艺术创造心理学。精神分析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相当于医学中的解剖学,由弗洛伊德创立,其弟子发展、完善。如今,精神分析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常听到某人夸张的声音:“看不出来喔,原来你还有点恋母情结。”“我的老师是我精神上的父亲。”这些语句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可以窥见许多无意识的心理内涵。精神分析可以研究人类的一切行为(从正常人到精神病患者),一切语言(从日常语言到梦话),它撕破表象,直达核心,残忍、真实、客观、血肉模糊,令人不敢直视,不得不提。“血肉模糊”是林和生钟爱的词语,有一种空前的力量,可以表达人类失语前的临界状态。

在成都,林和生与四川大学的霍大同教授同道相契、惺惺相惜,互相敬重对方的人品及学问,霍教授邀请林和生作为川大精神分析专业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今年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如此清雅持久的情谊,堪称业内一段佳话。

来自课堂的精彩案例

林和生的课堂里总是不乏有志于精神分析者,除了学生,还有一些慕名而来的旁听者,大部分是年轻人,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天来了位年近六旬的长者C,C先生听课非常认真,边听边做笔记,不懂的还举手提问,回答问题也颇踊跃。这个年纪还如此好学的人实在不多了,林和生不由得也对他青眼相看。后来得知,C先生供职于某事业单位,30年来顺风顺水,唯一的烦心事是孩子。小C冲动任性,不服管教,近年情况更加严重,心理出了点问题。C先生一下子慌了神,决定亲自学习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听完C先生的故事,林和生很感动,决定去探望这个孩子。

第一次见面让林和生大吃一惊:这个20岁出头、只读了专科、前景不明的大男孩,身上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质,孤独、偏激、我行我素,智慧极高,不但记忆力惊人,逻辑思辨能力也远超出他的年龄。林和生怀着复杂的心情看完他的小说,半晌对C先生说:“不要勉强你的孩子了,你何其幸运,是一个天才的父亲。”

此后,林和生不但鼓励小C考自己的研究生,还在生活上抽空关心他。C先生父子的故事也成为课堂上活生生的案例。比如说,一个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的父亲,却有一个离经叛道的儿子,我们可以从儿子身上发现他的“杀父情结”,也可以从父亲身上发现他隐藏在人格面具下的真实自我,如果父亲把儿子视为“症状”,其源头却正是父亲。这意味着,父亲本身就是“症状”,而儿子之“症状”,不过是父亲之“症状”的反向表现——儿子源出于父亲,儿子和父亲本为一体,这就是精神分析的魅力。

爱上曾经陌生的成都

林和生的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乐山人,他自幼在乐山长大,工作后一直落户成都,虽然偶尔自诩为山东人,但其实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对于成都,他始终怀着爱恋,多年前他在诗中写道:“……既然我遇见你/明白自己爱上这座全然陌生的城市/我苦痛孤独的心一下懂得了惜别/——就在遇见你的苍茫时分。”林和生认为:成都独特的盆地结构,很容易让诗人或游子惆怅莫名。

这段日子,林和生忙得不可开交,他的译著《拒斥死亡》(恩斯特·贝克尔的原著曾获美国普利策大奖)自初版以来好评如潮,获得业界内外一致肯定,即将由国内某一流出版社推出第三版。他夜以继日,一字一句重译第三稿,尽力对这本名著善加“汉化”与“美化”,可谓呕心沥血。林和生认为,死亡是人类面临的终极难题,但由于太过沉重,人们总是避重就轻,我们常说“未知生,焉知死”,看上去似乎积极入世,其实不然;西方的死亡审美刚好和我们相对,他们的观点是“向死而生。”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只有通过对死亡的正确认知,才懂得珍惜眼下的幸福,做一个生活的勇士。对于四川人来说,遭遇过汶川大地震那样惨烈的生命体验,心灵的创伤还未平复,又迎来接二连三的余震,会对价值观带来很大的挑战。不仅仅是灾区,所有四川人乃至全国人民都需要一个正确的心理疏导。

“苦难天使”的现世知己

在学术界,林和生以一系列研究卡夫卡和梵·高的专著享有盛誉:《卡夫卡——地狱里的温柔》《犹太人卡夫卡》《梵·高传——在人性的麦田深处》,都是一版再版的好作品,考证翔实,措辞精准,富有激情。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林和生往往不惜工本,1996年写《梵·高传》时,他还是个月薪300元的穷讲师,请了假,自己掏钱北上京城,斥巨资(400元)在北京图书馆复印了《The Complete Letters of Vincent van Gogh》(《凡·高书信全集》)等厚厚一大摞第一手英文资料,此外还购买了一本售价达800元的《Van Gogh:The Complete Paintings 》(《凡·高油画全集》),精装两卷,德国出版,德国无硫纸印刷,这本书花掉他近3个月的工资。北上之行,花费甚巨,一年的工资都打了水漂。他笑着说,恐怕所有人都会觉得我莫名其妙,当时干劲一来,完全没有考虑生活成本,对家人其实是很不负责的。

在谈论自己的研究对象时,林和生提到一个很特别的词,“单数性质”:所谓单数,就是强调每一个个体的存在,这些个体游离于人群,与整个世界显得格格不入,被强迫归入“神经症人格”,比如卡夫卡、梵·高、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鼻祖与大师),但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活出了自我。林和生用知己般的熟稔和心痛谈论起这些“苦难天使”,谈及他们的心灵是如何高贵而柔软:梵·高一生穷困潦倒,依靠弟弟救济生活,有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一条饥饿的狗,立刻买了一条面包喂它。狗吃完面包,意犹未尽,梵·高用最后一张面包券又买了一条面包,当然还是买给狗的。卡夫卡有一天遇见一位哭泣的小女孩,她的洋娃娃失踪了。卡夫卡安慰她,洋娃娃只是闷得慌,独自出去散散心,过一段时间,她会思念小主人并写信回来的。小女孩半信半疑,果然,过了一段时间,她真的收到了洋娃娃的来信,而且不止一封,每隔一段时间,洋娃娃都写信回来报告自己的旅途见闻,小女孩由此度过了那段心理危机。长大后知道真相,感激莫名,后来她成为卡夫卡遗稿的法定保管人。

一说起卡夫卡,林和生就滔滔不绝,眼神嘴角都瞬间生动起来。眼前这位学者,仿佛被大人用吃食和玩具挠着痒处的孩童,一见心头好,立即问一答十,憨态可掬。望着简陋的客厅和客厅四壁高高的书柜,记者不由得心生敬畏。

作品著作

个人著作

1、《犹人卡夫卡》

2、《地狱里的温柔:卡夫卡》

3、《凡高传:在人性的麦田深处》

4、《绝望的一跃:孤独天才克尔恺郭尔》

5、《悲壮的还乡》

6、《文翁石室:科举制与文官制度的摇篮》

7、《林和生诗集》

8、《梦境与魔镜:现象精神分析》

9、《丧钟为谁而鸣——约翰·多恩生命沉思录》

10、主编《大师精神影像丛书》及《心理时代丛书》。

编著论文

1、《他孤独的身影是自由之路的里程碑:克尔恺郭尔的精神意义》

2、《和谐世界的人质:犹太人卡夫卡》

3、《卡夫卡的中国文化情结及其深层心理内涵:卡夫卡对袁枚〈寒夜〉一诗的“着迷”》

4、《“卡夫卡之罪”与神经症》

5、《基督·拿破仑·上帝:犹太人海涅的信仰》

6、《约翰·多恩的生命本色》

7、《家园寻踪》 ( 曾获“《书屋》读书奖”)

8、《文翁兴学的现代阐释:文翁兴学、科举制与现代西方文官制度》

9、《丧钟为谁而鸣:余虹之死的哀思》

10、《“文明的兽性”:大众消费社会的深层危机》

11、《和与自己的影子结合:特朗斯特罗姆诗作的柏拉图意向》

12、《现代人:无根时代的寻觅和漂泊》

13、《农家乐时代的哲学思考》

14、《文翁兴学的现代阐释:文翁兴学、科举制和现代西方文官制度》

15、《忧患与安居:大地震之后的建筑现象学》

翻译编著

1、J.Donne《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

2、E.Becker《拒斥死亡》

3、R.D.Laing《分裂的自我》

4、E.O.Wilson《论人的天性》 (曾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5、E.Fromm《爱的艺术》 (曾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6、L.P.Wessel《莱辛思想再释》(审校)

7、林语堂《我的信仰》(审校)

8、《心灵故事》(审校)等

研究方向

精神分析、艺术创造心理学、科学哲学、美学、诗学、西方哲学史、西方思想史等领域。

参与课题

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级课题“艺术创造深层心理学研究”课题负责人(2002-2005)。

2、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4年度重大课题“大众消费社会研究”课题负责人(2004-2005)。

3、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成人罪犯、未成年犯罪者与普通家庭成员的家庭互动模式的参比研究”课题负责人(2005-2006)。

4、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规划课题“文化翁兴学的文化意义”课题负责人(2006-2009)。

5、成都市第三批科技计划项目“文翁石室文化遗产复兴系统工程”课题主研人员(2006-2009)。

个人荣誉

乐山市优秀教师称号

E.O.Wilson《论人的天性》 (曾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E.Fromm《爱的艺术》 (曾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家园寻踪》 ( 曾获“《书屋》读书奖”)

内容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2772182309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