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子简历品牌推广师
杨旭武社会科学家简历_名人简历
作者:君仔小编 2022/05/08 00:16:05
阅读 187
杨旭武,男,1957年12月25日生,陕西乾县人。西北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热化学研究(理论技术研究)、材料物理与化学(应用基础研究)和农业应用化学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

热化学研究

热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动弹量热技术方面。这是个系统工程,研究中杨旭武研究员创造性贡献是研制成功:1、自动脱离式点火断电系统;2、万向弹体坩埚定向系统;3、精密数字温差测量系统;4、水帽式环境恒温系统;5、静音搅拌系统;6、系列初态弹液。

现正在研制智能化微型转动弹量热计,弹体及其转动装置已经设计加工完成,2011年获国家重大仪器专项资助。

热化学研究曾获6项基金资助:1、国防科工委项目1项;2、陕西省教育厅产业化项目和专项基金各1项;3、西北大学科研基金2项;4、西北大学设备处基金1项,5、陕西省“13115”重大专项1项,6、国家重大仪器专项一项。

该项研究曾获陕西省政府科技二等奖2项,三等奖一项;陕西省教育厅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热化学研究中发表论文93篇,这些论文主要分布在:Instrument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J.Therm.Anal.Cal.;ThermochimicaActa;RussionJ.PhysicChemistry;J. Chem. Eng. Data;Russion J.CooperationChemistry;Russion J.InorganicChemistry;Chem.Pap.;Science in China,SeriesB:Chemistry;Chinese J.Chemistry;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化学通报;科学通报(ChineseScienceBulletin);稀土学报(J.RareEarths);物理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有机化学学报;光子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应用化学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孔洞材料和光功能材料的合成方面,已合成出12种新材料,发表研究论文12篇,均为SCI收录。新型孔洞材料的合成是以期得到具有大量储氢等作用的新材料;光功能材料的合成是以期得到具有光、电等功能转化的新型材料,例如应用于LED、OLED等。

农业应用化学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果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高的研究方面,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是葡萄无籽化研究、猕猴桃提质增效营养液研究、猕猴桃树溃疡病防治修复液和苹果树腐烂病防治修复液的研究以及粮棉油等农作物提质增效研究。

农业应用化学技术研究

一、葡萄无籽化早熟多效剂的研发

我国葡萄的种植面积约720万亩,西部地区的陕西、山西、甘肃、新疆是重要的栽培地区。其中巨峰系葡萄约560多万亩,它是大家爱吃的主栽品种之一,然而它不但座果率差,而且大小粒现象严重、产量低、成熟在中期、经济效益较差。

为此,杨旭武研究员坚持了15年的试验研究,期间三番五次的中暑,终于研发成功葡萄无籽化早熟多效剂(国家发明专利两项)。这是一项综合工程,从配方设计--制备--生产工艺设计--产业化;从一点到多点,从小面积试验到推广应用都取得了成功并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和国家验收!曾在2001年、2004年、2007年、2008年和2011年5次全国葡萄科学会议上作了大会报告,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2001年8月28日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2002年陕西省电视台《科技兴陕》栏目组对该项研究从葡萄无籽化处理到葡萄成熟作了2个月跟踪采访,并于7月8日-10日在陕西省电视台各个频道作了三天专题报道。该项研究成果于2006年12月3日通过了国家验收,2006年12月6日CCTV-7亦予以报道;《中国科技成果通览》已经收编,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影响广泛。科技部主办的《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和《中国科技成果通览》以及《科学人物传奇》等都对该项成果进行了收编报道,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影响广泛。

将巨峰系有籽葡萄进行无籽化处理后,不但座果率高,果粒均匀,串形大而整齐紧凑,且产量高,耐储运性能强,成熟期由8月中下旬提前到6月下旬-7月上中旬,一跃成为极早熟葡萄,品质好。用刀子切片,可见切面光滑细腻,食用甘甜爽口,风味独特。经济效益显著,极大地提高了葡萄果农的收入。

该项研究先后获得10项基金资助(包括国家攻关计划重大项目和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鉴定验收成果3项,获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研究论文8篇。

二、猕猴桃新型提质增效营养液的研发

农业应用化学技术研究已进入猕猴桃的生产领域,猕猴桃作为一种优质、保健果品和高效种植业,在国内国际果品消费市场上有很大的潜力。因此,近十年来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陕西省更是如此(渭河以南至陕南地区是猕猴桃的优生区,秦美猕猴桃的发源地就在陕西境内的秦岭山区)。1999年陕西省猕猴桃栽培面积已达23万亩,2009年陕西省猕猴桃面积达到58万亩, 成为全国猕猴桃第一大省, 产量50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

陕西省猕猴桃栽培管理技术不规范,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大量使用化肥和滥用果实膨大剂的问题日益严重。使用膨大剂处理猕猴桃幼果虽然能使果实体积显著增大而增产,但同时造成果实外观畸变不雅、风味变酸、果肉绿色减褪、硬度下降易软化、抗病性能降低易腐烂、果实不耐贮藏、货架期缩短、削弱树势造成大小年、潜伏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及经济效益严重下滑等负效应,可见,滥用膨大剂已对陕西省猕猴桃产业带来灾难性后果,甚至使人们对猕猴桃失去了信心。

本项目的目的:① 尽快研制出猕猴桃新型提质增效营养液,使其在生产中得以应用,提高陕西省猕猴桃的竞争力。②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广大果农充分认识到滥用膨大剂的危害性,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致力于生产优质猕猴桃,使人们恢复对猕猴桃的信心;③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为猕猴桃提质增产寻找更好的出路,使之既增产又增效;④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探索制备工艺,创造新产品,开发新技术,使产学研实现一体化,以创造出最佳的经济效益;⑤探索作用机理,揭示植物生理秘密,为其它瓜果的提质增效研究奠定基础。

本项目已获得陕西省科技厅农业攻关计划的资助(2010K01-19)立项,猕猴桃营养液2009、2010和2011年在周至、眉县和灞桥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效果良好,完全可以取代当前滥用的膨大剂,使猕猴桃质量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猕猴桃新型提质增效营养液是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和西北大学农业化学技术研究所杨旭武研究员率领课题组,依据植物生理学的营养平衡原理并结合农业化学应用技术研制而成的。2009年和2010年连续3年在陕西省周至、眉县和西安市灞桥区分别对秦美、海沃德、华优、中华、红阳、哑特、翠香、徐香和金魁等品种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期间与使用膨大剂的猕猴桃相比:①其表面和横切面的叶绿素含量都显著提高,表现为绿色加重;②果实的紧密度和硬度增加,表现为同体积的猕猴桃其重量高于膨大剂处理15%以上;③果实的口感不同,用膨大剂处理的猕猴桃表现为涩、酸、麻、苦,令人不能忍受,而用猕猴桃提质增效营养液处理的猕猴桃仅仅表现为酸杏的味道,并无其它怪味;④成熟期果子树挂时间长,不落果,落果率仅为使用膨大剂的1/10,投入产出比高。成熟果与使用膨大剂的猕猴桃相比,试验表明:①储存期延长20天以上,货架期(有手感后的存放期)延长5天以上且不易腐烂变质;使用膨大剂的猕猴桃,果子成熟后不是整体软化,而是局部先软化,继而发酵变质产生气体,这时果实大部分尚未软化不能吃。也就是说用过膨大剂的猕猴桃成熟后,硬时不能吃软时吃不成(已经坏了),而用营养液生产的猕猴桃随时都能吃,你喜欢吃硬果子你就削皮硬着吃,你喜欢吃软的你就等软化后再吃,随心所欲,不用担心软化后变坏的问题。这就改变了人们“猕猴桃只能在软化后才能吃的”传统认识。②果心小且易于食用,未见空心果或硬心果;而使用膨大剂的猕猴桃果心大、像牛筋一样或有硬心果难于食用,甚至有好多是空心果;③营养成分高,香甜爽口,回味无穷。经陕西省农产品质监站检测证明,用猕猴桃新型提质增效营养液生产的猕猴桃硬果其Vc含量要比用膨大剂生产的高出22mg/100g以上。以华优为例,硬果Vc含量:营养液生产的173.4mg/100g,膨大剂生产的150.5mg/100g;软果Vc含量:营养液生产的191.4mg/100g,膨大剂生产的137.6mg/100g.

对此,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专门做了猕猴桃提质增效营养液的系列报道,2010年12月14-15日果农话说猕猴桃营养液的使用效果,2010年12月、2011年4月和10月又分三次对杨旭武研究员做了专访,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在网上听听:金号网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点播--农村广播栏--小康直播室--选择日期点开就可听了。2011年10月18-19日农林卫视和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猕猴桃营养液使用情况在周至做了为期两天的实地采访,听取广大果农和收购商的的意见,看地里的果子长势,品尝用营养液生产的猕猴桃,赞不绝口。并将采访结果于2011年11月9日在农林卫视向全国播出,反响很好。你可以在百度上搜索“老姜家的猕猴桃高价卖”,点开农林卫视报道直接看。

另外,杨旭武研究员研发的植物协同钙广泛用于农林果蔬和粮棉油等农作物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提质增效效果,得到了广大果农的一致好评。所研制的猕猴桃树溃疡病防治修复液和苹果树腐烂病防止修复液都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正在继续做大田试验。

主持的科研项目

2000年以来,主持纵向科研项目16项:包括国家攻关计划重大项目,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陕西省科技厅重点计划项目等;鉴定验收成果4项:国家攻关计划重大项目1项,陕西省科技厅3项;获科学技术奖8项:陕西省政府4项,陕西省教育厅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研究论文110多篇:SCI收录63篇;核心期刊36篇。

内容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2772182309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