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汪波清从新华社西北野战分社调到新华社新疆分社任记者,在5年的时间里,他闯沙漠,越戈壁,深入“火洲”和雪山牧区,投身西北军垦农场采写稿件,摄取新生活的镜头,及时传播边疆社会变迁的信息,其中通讯《今日新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人物经历
汪波清调回北京新华社总社,任中央政治外事记者,主要采写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重大政治和外事活动方面的报道。他始终把政治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党性,坚持原则,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根据要闻工作的特点,结合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采访的规律和写作技巧,锻炼出在特殊场合、特殊时期写新闻稿件不打草稿的过硬“绝活儿”,晚上采写,当夜就交稿播发,第一时间发表“第一新闻”。
1965年,汪波清采访从巴西回国的9位同志的先进事迹,完成《九颗红心向祖国》通讯14篇。新华社当时每天晚上播发一篇,《人民日报》等报刊在半个月内连续刊登,不仅受到新华社领导和读者的赞扬,该系列通讯还被作家出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同时编印成书,作家出版社先后4次印刷。 在长期的新闻写作中,汪波清不断总结、探索,在写作形式上敢于跳出固有模式,大胆创新。1973年6月间,汪波清在中南海采访毛泽东主席会见外宾的活动着意采写宾主双方会见的情景和谈话内容,稿子经周恩来总理审定播发,令人耳目一新。1973年11月,他随中国民航友好代表团访问巴黎,在回国的飞机上,写了题为《朝发北京夜宿巴黎》的通讯,新华社播发后,全国多家报纸刊用,很多读者感叹:好多年没有读到这样生动的报道了。
在汪波清采写的大量稿件中,大部分是直接署名,还有一部分是用笔名,其中有些稿件的署名是“九江”。“九江”是毛泽东主席“赐”给汪波清的笔名。一次会见外宾后,毛主席与采访记者交谈,说到汪波清三个字偏旁都有三点水,就风趣地说:你的名字都有三点水,一共九点水,干脆叫“九江”吧。汪波清便从此署名“九江”。
1974年3月,汪波清从新华社调入光明日报社,先后担任光明日报社临时领导小组成员、总编室副主任、主任、记者部主任、编委、机关党委书记等职,组织采写和编辑了大量稿件,其中很多稿件在社会上产生过很大影响。
1986年,汪波清组织了一次大型的连续报道,介绍4所军医大学的80名学员赴老山前线代职见习的感人事迹,强调投身实践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经之路,采写和编辑了《从华山到老山》一书,在社会上颇受好评。同年,汪波清饱含深情采写的通讯《唯有今日好——国庆天安门城楼纪盛》,特色鲜明,被几所大学新闻系收入《中外新闻通讯选》教科书中。
1994年4月,汪波清离休,仍心系国计民生,并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幸的是,他离休后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并于2008年3月3日病逝。他的不幸逝世,使新闻界失去了一位老前辈。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使用锤子简历小程序制作简历】
零经验实习简历模板
21254人用过
学生求职简历模板
52754人用过
申请研究生简历模板
2324人用过
经典工作简历模板
6254人用过
投行咨询简历模板
12465人用过
产品经理简历模板
7532人用过
程序员简历模板
7457人用过
留学英文简历模板
4554人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