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子简历品牌推广师
朱文先_名人相声演员简历
作者:君仔小编 2022/04/12 00:15:37
阅读 354

个人介绍

朱文先是安徽省曲艺界中首个国家一级演员,安徽省相声界的领军人物。

个人简介

  1959年,朱文先进入合肥市曲艺团任专业相声演员,47年来一直活跃在舞台上从事相声艺术的创作与表演。

       他于1960年拜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先生的徒弟高笑临为师,系统学习相声表演艺术。此后,他一直活跃在舞台上从事相声艺术的创作和表演,多次在全国及安徽省的相声作品比赛中获奖。1984年的相声《渔老万》在全国第一届相声新作品比赛获得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1986年合作创作表演的相声《富了以后》,获文化部新曲目奖;1990年,和吴新安合作创作表演的相声《女驸马》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相声作品“铜陵杯”比赛中获创作表演优秀奖;1993年10月创作表演相声《女驸马》获文化部中国首届相声节演出二等奖;1997年9月表演的相声《田大妈》在北京第二届中国相声节上获文化部演员金狮奖(曲艺杂技演员最高奖)。1984、1989、1991年合肥市三届艺术节中均获最佳演员称号。由于参与创作和表演的节目在全国比赛中多次获奖,朱文先的创作剧(节目)组两次受到合肥市人民政府通报嘉奖。

主要作品

  较有影响的节目有相声《渔老万》、《谁不说俺家乡美》、《女驸马》、《喜唱门歌奔小康》、《田大妈》等。他戏路很宽,在话剧《雷雨》、《槐树庄》、《何家庆》中都扮演过角色。

个人经历

       朱文先表演的节目一大半都是自己创作的,他创作的节目普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1984年他与傅振江、吴兴钊合作创作的相声《渔老万》,就是反映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红眼病”,讲述了一个农民通过养鱼致富成了“万元户”后,社会上各形各色的人都来白吃、白拿、白喝的故事。为了创作这个节目,朱文先费了很大功夫深入生活、访问典型,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这个相声获得了全国首届相声新作品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开了安徽相声在全国问鼎的先河,这也是安徽相声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1997年,年近六十的朱文先达到了他相声艺术的又一个高峰,他表演的相声《田大妈》在第二届中国相声节上获最高奖金狮奖。朱文先在首部以合肥方言为主体的情景剧《我爱饭米粒》中担任方言指导,并为剧中人配音。

  朱文先认为相声演员要有“海绵精神”,什么都要会一点,他自己就是能说会唱,戏路很宽,话剧、小品、快板都能演,他在话剧《雷雨》、《槐树庄》、《何家庆》中都扮演过角色。此外,他的社会活动十分活跃,在合肥市包括省里的重大晚会、文艺活动中都能见到他的身影,端正的台风、幽默的表演,加上合肥人熟悉的方言,无论到哪里演出,都非常受欢迎。从艺这么多年,朱老说,他最大的享受还是站在舞台上为观众表演,最大的收获是观众的笑声和掌声。

相关介绍

       圆圆的脸,眯眯的眼,就是不笑也给人笑眯眯的感觉,朱文先的相貌非常有“笑星”相。采访中,他一会唱一段韵味十足的门歌,一会来一段经典合肥方言表演,逗得记者们捧腹大笑,也由此窥见他深厚的相声表演功底。

       已经68岁的朱文先是文艺界的老前辈了,堪称我省相声界的领军人物。从1959年进入合肥市曲艺团任专业相声演员,47年来他一直活跃在舞台上从事相声艺术的创作和表演,从未间断过。他多次在全国及安徽省的相声作品比赛中获奖,并获得过文化部演员金狮奖(曲艺界最高奖),还是安徽省曲艺界中的首个国家一级演员。如今,虽然已经退休五六年了,但朱文先的社会活动丝毫没有减少,在合肥市包括省里的重大晚会、文艺活动中都能见到他的身影,现在每年他还要演出100多场。端正的台风、幽默的表演,加上合肥人熟悉的方言,无论到哪演出,他的相声都非常受欢迎。朱文先说,上台演出对他来说是最幸福的时刻,听到观众的笑声与喝彩就是他最大的享受。

相声大师马三立的徒孙

       朱文先是安徽六安人,他在1960年拜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先生的徒弟高笑临为师,系统学习相声表演艺术。朱文先自称是不够条件的相声演员,他说自己有三不过关:模样不过关,语言不过关,嗓子不过关。尤其是语言上的弱势,是非常致命的,他当初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床练功,从练“高高山上有两间房……”之类的绕口令开始,逐步练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老师的精心传授,加上朱文先自己的刻苦钻研,他很快就成为合肥市曲艺团的业务骨干,多年来合肥市文艺舞台上几乎每次重大晚会他都有份参加,还先后为多任省委书记演出,获得高度评价。

       虽然身为名师之后,朱文先对于时下相声界流行的拜名师大腕的风气却颇为看不惯。他说相声是一门传统艺术,特别讲究“门户之见”,但拜师的本意是传艺教人,但是现在却有些变味了,相声界中很多人都抢着拜侯跃文、李金斗等大腕为师,主要还是想“攀高枝”,这种现象很不正常。朱文先自己收了两个徒弟,他说收徒弟自己是精心挑选的,主要看资质好不好,是不是这块料。

相声演员要有“海绵精神”

       作为一名相声演员,朱文先自认最大的优势就是脑子反应快,注重观察生活。他说相声是俗文化,相声演员一定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贴近生活,在生活中提炼素材、提高表演。朱文先认为相声演员要有“海绵精神”,什么都要会一点,就好像报纸一样,新闻版、艺术版、社会版样样都得有。他自己就是能说会唱,戏路很宽,话剧、小品、快板、数来宝都能演,他在话剧《雷雨》、《槐树庄》、《何家庆》中都扮演过角色。他非常注重日常的积累,每次到外地演出,他还注意去学各地的方言、地方戏等,从生活中吸取营养。朱文先说,“只有肚里有货,表演时才能心中有底。”

相声创作反映时代变迁

       朱文先目前经常表演的节目一大半都是自己创作的,他说不会创作相声节目只能算半个相声演员,因为能写又能演,就可以根据自身特长扬长避短。朱文先创作的节目一般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时代的变迁。1984年他与人合作创作的相声《渔老万》,就是反映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红眼病”,讲述了一个农民通过养鱼致富成了“万元户”后,社会上各形各色的人都来白吃、白拿、白喝的故事。为了创作这个节目,朱文先费了很大功夫深入生活、访问典型,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这个相声获得了全国首届相声新作品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安徽省曲艺调演双一等奖。1993年他创作了相声《喜唱门歌奔小康》,这是个命题创作,讲述了农民如何走出家门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在省艺术节上获创作表演双一等奖。朱文先说门歌实际上就是庐剧的前身,门歌高亢有力、委婉跌荡,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他个人非常喜欢,这个相声至今都是他常演的节目之一。有时生活中的细节也会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他写了一个相声叫《家庭会议》,就是针对随地吐痰、随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讽刺的,正好与目前合肥大力整治“四乱”的主题相吻合。

对相声的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

       朱文先对眼下大家普遍认为的“相声走入低谷”的观点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电视的普及对相声有着很大的冲击,因为相声主要靠抖包袱惹观众发笑,可是电视一遍一遍重播,听第二遍还能勉强笑出来,听第三遍就没意思了,“相声还是要少上电视,生命力还会长一些。”另外,朱文先认为相声不景气的现状与现在的相声演员自身不努力也有很大关系,大腕都被惯坏了,会一段吃遍全国,挣钱也不少,自己也就不努力了。他说如今的相声演员大多比较浮躁,缺乏扎实的功底和对生活的观察。

       但是,对相声的前景,朱文先充满信心。他认为相声仍然受到大批观众的欢迎,前景好不好主要看艺术工作者努力不努力了,一份努力自有一份回报。

内容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2772182309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