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因猝死成为社会新闻的主角。
年初,拼多多一名23岁的员工在凌晨1点半下班途中猝死,引发了全国的关注;
随后不久,饿了么外卖员送餐途中猝死、巴啦啦小魔仙24岁主演猝死等新闻也一度冲上热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接连发生的年轻人猝死事件,让不少人开始反思,是什么导致了猝死的发生,我们又该如何远离?
据《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显示,情绪激动(25.66%)和劳累(24.53%)是影响猝死的两大主要因素。
此外,据临床研究,很多猝死的人,生前都曾经历过高强度的工作状态。
日本的一项研究也表明,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的人,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是工作不超过40小时的人的两倍。
高强度的工作,过度劳累的生活状态,正在悄无声息地吞噬我们的健康乃至生命。
996不是福报,007也不是高效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就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科技的高速发展,更是让我们的生活节奏随着信息流一起,一路狂奔往前。
不知你是否听说过“斯坦福鸭子综合征”?
“斯坦福鸭子综合征”指的是,斯坦福的学生就像平静水面上的鸭子,表面上看波澜不惊,然而在水底下却暗流汹涌——鸭子们需要不停地用力划水,一刻都不能停歇,才能维持在水面上的移动。
实际上,不仅是斯坦福的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我们,又何尝不是用力划水的鸭子,片刻都不敢停歇?
曾几何时,与时间赛跑成了人们生活的指导思想;
我们信奉成功就像是赛跑,想赢就必须比别人跑得快。
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我们的生活被一个个计划填满。
企业管理人高喊“996是福报”,公司要求“开启007硬核工作模式”。
当社会充斥着连续工作有好处、过度工作对于高效和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想法时,纵使我们疲于应付匆忙的生活,却始终不敢有任何松懈。
我们对如何高效工作感兴趣,热衷于了解任何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技巧,却很少、甚至是从未思考过如何更好地休息。
我们已经习惯了加班加点地工作,压力和劳累被看成了荣誉,表明我们工作很认真、很投入;
而与其相反的,休息则成了懒散、虚度时间的表现,我们甚至会对自己的无所事事心怀愧疚。
然而,长时间的工作真的能带来效率的提升,休息就一定是浪费时间吗?
最优秀的人都更懂得如何休息
美国的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在1899年发表的文章《休息的原则》里,就对过度工作做了分析;
他指出,过度工作并无益于效率的提高。
后世的效率专家也证实了威廉·詹姆斯的观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业管理工程师就发现,连续加班几个月的工人和那些作息规律的工人相比,前者的生产效率更低,而且更容易犯严重错误。
不仅如此,《科学休息:迅速恢复精力的高效休息法》一书的作者亚历克斯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后也发现,
那些杰出的人物——无论是优秀的作家、伟大的科学家还是杰出的政治家、成功商人,
他们中有很多人都在生活里保持着良好的休息习惯。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发动对英国的大规模空袭期间,他都会在午饭后睡上一两个小时;
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每天早上工作前,都会先去散步一小会,而且下午还会出去散步两小时;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更是人尽皆知的跑步爱好者,迄今为止,他已经坚持跑步33年,还多次参加马拉松;
……
当人们普遍认为连续工作才能激发创造力时,这些名人的事例却仿佛在告诉我们相反的事实:
学会放松,学会休息不仅不会降低效率,反而有助于我们更富有创造力地完成工作,取得更出色的成绩。
事实上,科学家通过对大脑的研究也发现,休息状态下的大脑和工作状态下的大脑一样活跃。
当我们在休息时,大脑的一些区域更活跃,一些区域间的连接水平更高,而这些更强的连接通常预示着更强的认知能力。
无论是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还是真实的名人事例,我们都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好好休息并不会影响工作效率,相反,它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让我们更出色地完成工作。
科学休息的6条建议
既然休息是对创造力的一种投资,
那为何有时候我们休息后反而觉得更加疲惫?
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地进行休息从而迅速恢复精力?
对此,《科学休息:迅速恢复精力的高效休息法》就指出,科学休息是积极主动的行为,它是有技巧的。
回想一下,平常我们都是怎么休息的呢?
打瞌睡、躺在沙发上不停地刷手机、熬夜看电视体育节目或者是无节制地追电视剧……
这些虽然也是休息,但只是其中的一种,而且还是偏消极被动的休息方式。
在这种状态下,虽然我们无需像工作一样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但也常常因为无法摆脱电子设备的吸引,从而挤占了其他原本该让大脑放松的时间。
那积极主动的休息是怎样的呢?
《科学休息:迅速恢复精力的高效休息法》就给我们列举了这几种真正能让大脑获得放松的方式:
①散步
②适当的运动
③养成午睡打盹的习惯,哪怕只有半小时
④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⑤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参与一些深层游戏,如绘画、登山、写作等
⑥充分利用休假恢复注意力和意志力
初看这些休息方式,或许你会觉得平平无奇。
但如果让你对照着自己每天的生活,你能肯定地回答自己做到了几条呢?
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无法拍着胸脯说,我全做到了。
这里其实就涉及到了休息的技巧。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会休息的人才能跑得更远
休息每个人都会,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通过高效的休息,来让自己迅速恢复精力。
学习了解如何更好的休息,这看起来似乎有悖于直觉,却十分有益。
它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健康快乐,而且还能让我们的思维更敏捷。
在了解休息技巧时,我们需要先明白一点:
休息时间并不是脱离工作和生活存在的,它实际上是围绕着工作日和生活进行的。
休息时间首先描绘出我们的日常生活:
清早起来要做什么、一天的工作如何安排、什么时候散步、什么时候该打盹小睡一会。
从每天的生活出发,再延伸到周(比如锻炼或深度休息的安排)、月、年(比如假期或休假安排)的安排。
或许我们会觉得,日常工作太多,原本的时间都不够用,怎么还有时间安排休息呢?
对此,不妨问一下自己,每天能够完全专注工作的时间有多长?
据亚历克斯的研究发现,历史上那些最富有创造力的人,诸如达尔文、狄更斯、哈代等,他们在一生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他们每天专注于工作的时间,也不过4-5小时。
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一名心理学教授,通过对科学家的职业生涯进行调查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那些最高效多产的科学家,他们一天平均工作时长就是4-6小时。
工作时间越长,只是让我们看起来高效。
但如果我们想要取得出色的成绩,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看起来高效,而是要真正做到高效工作。
既然每天专注4小时左右就足以让我们富有创造力地完成工作,那其余的时间我们便可安排休息。
比如,清晨时间,外界的干扰是最少的。
这个时候我们的专注力也是一天当中的巅峰,我们可以选择在状态最好的时候,专注于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早晨早早地开始工作,也就为白天的休息留出了时间。
午休时间也可以放心地打个盹,不必担忧落后工作进度,
而午间休息,又能让我们的精力快速恢复,以便投入到下午的工作中去。
长久以来,我们都低估了认真休息带给我们的好处,也都低估了重视休息能够激发出来的潜能。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赢在起跑线的人未必就是最终的赢家。
用力过度只会让我们提前透支,学会科学休息,才能让我们跑得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就。
开工后,逐渐开始忙起来了,记得要合理休息,别过度消耗了自己的精力。
文案哥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科学休息:迅速恢复精力的高效休息法》,希望你能掌握高效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开启牛气冲天的一年!
【使用锤子简历小程序制作简历】
零经验实习简历模板
21254人用过
学生求职简历模板
52754人用过
申请研究生简历模板
2324人用过
经典工作简历模板
6254人用过
投行咨询简历模板
12465人用过
产品经理简历模板
7532人用过
程序员简历模板
7457人用过
留学英文简历模板
4554人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