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努力成长,希望自己可以变得更好,又或者就是单纯地想让自己工资可以更高一些。
但当我们考虑自己的进步时,我们其实是更倾向于设想自己在按线性提高,也就是付出和收获成正比。
努力对于成长来说一定必不可少,但如果你期待自己的投入产出比会按照线性发展,那你极有可能会迷茫和焦虑。
你会困惑:
自己是否应该选择那份职业?
为什么我在工作中的进步这么慢?
我现在的付出什么时候才能有回报?
我是不是应该投入时间学习一项新技能?
以上这些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我今天想分享一个概念:
两种增长曲线。
它能多多少少地帮助你进行更好的选择,因为在现实中我们大部分的成长其实更加符合这两种曲线。
01 对数增长
首先,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对数增长的曲线图:
对数增长都有一个平台期
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在对数增长的早期,我们的进步会非常快,很容易看到自己的进展。
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它的增长率会逐渐降低,增长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甚至有可能会到达一个平台期,成长几乎变成了不可能。
大众喜欢的体育运动就是这种情况,打个比方足球、篮球和羽毛球。
这类运动只要我们稍微花一点时间就能立即开始玩,早期的进步会非常明显。
可是只要我们过了新手期,再往后要提升就会发现,我们需要专业的方法,还有长时间的训练。
好游戏的设计也遵循这个原则:易上手,难精通。
就像国民手游王者荣耀,连小学生都会玩。
但如果你想要上升到能进行电子竞技打比赛的程度,就必须要花非常多的时间进行专业训练,后面的提升非常缓慢。
02 指数增长
同样的,我们先来看一下指数增长的曲线图:
指数增长从爆发点开始急速增长
指数增长跟对数增长基本是反过来的,早期你的进步会很慢,即便付出了很多时间,可能提升还是很少。
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它的增长率会逐步提高,提升也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在一段时间之后,你甚至有可能到达一个爆发点,增长会像火箭一样往上窜。
个人的财富积累基本符合指数增长,这个主要是源于复利(compound interest),钱少挣钱慢,钱多挣钱快。
如果我们试着从指数增长的角度来看大家经常讲的”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其实不是一笔可以让你财务自由的钱,而是第一笔足够让你可以跨过自己财富增长爆发点的钱。
除了财富增长,科技的发展也都需要我们前期大量的投入,却有可能完全不产生任何回报。
但一个技术一旦达到了足够的成熟度(成本低、性能快、运行稳定),就能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颠覆掉原有的市场。
无论是对数增长还是指数增长,他都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并不能说哪种增长模式就优于另外一个。
重要的是你必须要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并不是简单的直线,这样子你才能正确的设定你的期望值。
当你在玩一个指数增长的游戏的时候,就不要期望像对数增长一样一开始就能有回报,反之亦然。
在我们选择任何职业或者学习任何技能之前,都应该先考虑好它的增长模式,以及你的心态是否能调整到到适应这个模式。
03 对数增长的策略
很多人小时候到哪儿都会被夸聪明,很小就会背唐诗宋词,会弹钢琴,还能用英语跟别人对话。
其实很多这些被引以为傲的“成就”只不过是对数增长的早期。
这些才能要得到回报都太容易,但是能长期坚持下来的少之又少,所以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回忆中小学时代的”成就“。
正如《世说新语》里所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用对数增长的模型也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把兴趣爱好当成职业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很多时候你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是因为你觉得自己能做的好,而你之所以觉得自己能做的好是因为有天赋。
其实有可能你的天赋平平,但因为这件事情刚开始做的时候就很简单,技能的提升会很快,你处在对数增长的早期。
当你把它变成自己的职业之后,很快你也会到达平台期,发现自身的成长还是很缓慢,跟其他不怎么感兴趣的技能相比也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我们大部分的职业技能都符合对数增长模型,早期只需要一点培训或者自己花一些时间学习就能很快上手。
但是这个工作做到一年之后(有些工作会早点,有些会晚点),你就会开始遇到瓶颈,发现自己没有什么新的突破。
如果你已经察觉到自己的成长在放慢,或者已经停滞,这时候就必须要采取行动了。
突破对数增长瓶颈最好的办法就是刻意练习,离开自己的舒适区。
工作中应该主动去承担一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甚至是一些看起来超出你现有能力范围的工作。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找到一个在领域中比你做的更加出色的人成为自己的导师,或者就去上课,因为肯定有人曾经历过这段时间。
04 指数增长的策略
我有个同学,是一个技术大牛,刚毕业就得到了去硅谷工作的机会。
邀请他的,是一家由原苹果员工离职出来创办的智能硬件初创公司。
他那时的薪资并不算高,但他刚加入那会儿公司人还比较少,算是创始团队中的一员,能分到一些期权。
因为做的是硬件,前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开发。
作为初创企业,他所在的那家公司的发展速度在硅谷并不算快,跟Uber和Airbnb这种比起来毫不起眼。
他虽然很认同自己公司的产品理念和发展方向,但是看着隔条街的公司都在疯狂融资和快速发展,他总害怕自己会错失掉更好的机会。
所以他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挣扎中还是离职了,去了下一家他认为可以有更快发展的公司。
美剧《硅谷》剧照
在他离职后的一年,他之前所在的这家硬件公司被Google以32亿美金收购了。
但因为他离开得早,公司并没能为他留下股份。
也就这样错失了32亿美金中的一小部分。
而这也成为他每次遇到新朋友就会跟人分享的一个故事。
指数增长最大的风险就是中途退出,过早放弃。
因为我们在早期的努力所对应的回报并不高,有时候还会很低。
只有在达到爆发点之后你才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跟32亿美金擦肩而过。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爆发点更多的可能是一张证书(例如CPA、CFA或者是注册工程师等),也有可能是公司里的某个核心职位或者就是一个机遇。
在专业技能要求越高的行业收入和回报就越符合指数增长的曲线。
如果了解到我们所进入的行业、职位或者自身某个技能的成长会符合指数增长。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认真思考自己是否能接受早期的默默无闻、早期的付出大而回报低以及自己是否可以延迟满足。
一旦你踏上了一条指数增长的路,坚持很重要,过早的放弃都会导致我们的努力付之东流。
如果在指数增长的过程中,我们还用着对数增长的策略,遇到困难了就换一个新技能学学,换一个新工作重新开始,那么到头来我们就极有可能一事无成。
当然我们也一直强调,任何的经历都是积累,都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帮助到我们,但毕竟没有人喜欢这种中途放弃的感觉。
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地重新审视自己的曲线,想一想自己离爆发点还有多远。
如果我们根本看不清,一个好的策略就是给自己定一个止损点,到了那一刻就离场,不要患得患失。
05 总结
在现实生活中增长曲线的规律未必准确,也不可能涵盖所有情况,关于增长也还有很多不同的曲线。
之所以分享这一个概念是因为它可以成为我们了解自身处境的一种工具,让我们多一个维度了解世界。
更重要的一点,增长曲线就像是一个属性,它们是客观存在的。
很多时候,你进展的快慢可能跟你本身的努力并没有太大关系,而很有可能是你所在的这个职位和公司所决定的。
明白这一点之后,就知道情绪并不能帮助你解决问题,按着增长曲线的规律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最重要。
祝大家增长有道。
@剑桥学长Yellow(锤子简历创始人、知乎大V),本文是作者原创,谢绝转载!
【使用锤子简历小程序制作简历】
零经验实习简历模板
21254人用过
学生求职简历模板
52754人用过
申请研究生简历模板
2324人用过
经典工作简历模板
6254人用过
投行咨询简历模板
12465人用过
产品经理简历模板
7532人用过
程序员简历模板
7457人用过
留学英文简历模板
4554人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