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子简历品牌推广师
盘点互联网大佬的学历背景,知识结构就是力量,只凭闯劲白手起家一去不复返!
作者:君仔小编 2022/05/27 00:25:25
阅读 876
盘点互联网大佬的学历背景,知识结构就是力量,只凭闯劲白手起家一去不复返!

互联网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领域,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不断地为互联网注入着新的活力。

能够将这么一群优秀的人聚集在一起,并且使得整个公司高效运转的互联网“大厂”创始人们,也都具备着超乎常人的眼光、判断力和执行力。

今天我们就来带大家了解这些创始人们的基本信息,学历和成功前的积累。

大佬们的成功历程往往都是难以复制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大佬们的经历中得到适用于自己的经验,不断提高自己。

2016年《国际金融报》对中国A股500名上市公司做过调查,其中年薪百万级的董事长84%有高学历,一半以上毕业于985高校。

1

基本信息

下面就是这些大佬们的基本信息,包含了财富,出生年份以及出生地:

下面我们来看看大佬们的地域分布:

下面我们来看看大佬们的年龄分布:

2

学历情况

了解完了大佬们的基本信息,我们再来看一下大佬们的学历情况:

1、马化腾:深圳大学主修计算机及应用,获得深大理科学士学位。

在创办腾讯之前,马化腾曾在中国电信服务和产品供应商深圳润迅通讯发展有限公司主管互联网传呼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是一枚不折不扣的资深程序员。

2、张小龙: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学位。

曾开发国产电子邮件客户端——Foxmail,加盟腾讯公司后开发腾讯微信,被誉为“微信之父”。

3、李彦宏: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之后在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先后担任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设计者,以及国际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公司资深工程师。

4、雷军: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之后进入金山公司,也是从事开发工作,曾出任金山公司北京开发部经理的职务。

5、周鸿祎:大学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计算机系,后被保送西安交通大学读管理学院系统工程系研究生,毕业就职于方正集团。

6、刘强东:虽然这位大佬大学读的是人民大学的社会学习,但是大二的时候就迷上了电脑编程,为了学习编程,经常是在机房熬通宵。

学会编程之后他给老家的政府部门编了一套电力管理系统,给沈阳的快餐店编了一套餐饮管理系统,所以技术能力和专业开发人员不相上下。

7、 张朝阳: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并于同年考取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

199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麻省理工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

8、王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毕业、美国特拉华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硕士。

后来在读博士期间,中断了学业,回国创业。

9、张一鸣:毕业于南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曾参与创建酷讯、九九房等多家互联网公司。

肯定不少人又会抬杠,说北大清华出来也有找不到工作的,小学文化也有当大老板的。

确实,这都是存在的事实。

不是所有名牌大学毕业的最够都能成功走上人生巅峰,但是我们就从大数据来说,985和211大学等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至少在学历这个筛选维度上,是比专科或者其他二三类学学校的生源来说,具有部分优势的。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大佬都毕业于传统意义上的“名校”,这也说明了学校的确非常重要,但并不能决定全部,还是需要个人的努力以及把握机会的能力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3

创业简史

下面我们要来看的是大佬们的创业简史,主要是创建公司的时间,上市时间地点以及公司目前的市值情况:

  1993-1997年,中国互联网出现

  代表人物:雷军、求伯君、张朝阳

  标志:WPS、BBS、邮箱、门户网站

  早期马云、刘强东还在摆地摊,丁磊在电信局工作,周鸿祎在方正集团当程序员,马化腾在深圳开发寻呼机,李彦宏在华尔街一家公司做高级顾问。

  虽未成规模,但已有一些创客出现。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雷军、张朝阳、求伯君。

  大学期间,雷军凭借帮人开发软件赚到了“第一桶金”,大学三年级就已经成为了百万富翁。

1992年初,雷军加盟金山公司,年仅22岁。

  而此时拥有“中国第一程序员”之称的求伯君27岁,尽管两个人相差5岁,但所处的更像两个时代。

20世纪80年代,求伯君就已经加入了香港金山公司,从事WPS办公软件的开发。

  两个人在金山产生交集。

求伯君是中国IT元老,是WPS之父,而WPS是世界第一款中文文字处理软件。

金山这样的传统软件公司,在盗版和互联网的冲击下能活到现在实属不易,他所带领的金山后来成功推出了剑侠系列的游戏和金山毒霸。

  1992年到1994年,是金山办公软件最辉煌,如日中天的时期。

要知道那会儿,微软的Word文档还没在国内普及,功能也不及WPS丰富和人性化。

当时国内有关WPS使用指南的书籍,都是由雷军的前老板——求伯君写的。

  尽管中国上网的人仍在少数,但也影响了一部分技术爱好者,造福了部分企业。

  “如果从开始就想着怎样赚钱,我也不会有今天。

事业和金钱无关。

当你全身心投入开发的时候,不给你钱你也要干。

开发时,根本没有心思考虑报酬只有先成就了事业,才有资格谈报酬。

”求伯君说道。

  从1988年5月到1989年9月,求伯君把自己关在CTO张旋龙为他在深圳包的一个房间里,只要是醒着,就不停地写。

什么时候困了,就睡一会儿,饿了就吃方便面。

在这样的一年零四个月中,求伯君生了三次病,第一次肝炎,第二次肝炎复发,第三次又复发,每次住院一个月到两个月。

第二次肝炎复发正是软件开发最紧要的关头,求伯君把电脑搬到病房里继续写。

  艰苦的创业环境下,只能咬着牙撑过去。

有段时间,求伯君经常跑到BBS上发泄,有一天,他甚至给战友写了300多封信。

  也正因为这样的执着,才成就了后来的金山。

  1994年算是中国互联网元年,这一年中科院、北大和清华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连上了互联网。

而张朝阳在这一年回国担任MIT亚太区联络人,开始寻找互联网的机会。

  一直以来,张朝阳都冲在第一线,每一波互联网的大机会他都下手很早。

  1996年,张朝阳创建爱特信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以风险投资资金建立的互联网公司。

  而后两年,爱特信推出搜狐产品,中国首家大型分类查询搜索引擎网站出现。

蛮荒的互联网平台,搜狐成了吃螃蟹第一人,在短短两年时间发展迅速并实现上市。

  看到国内互联网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95年起,远在美国工作的李彦宏便决定每年回国进行考察。

  1995年初,互联网只有几十万个大学和政府用户,但到1995年底,已经拥有了来自各个行业的1600万用户。

次年又增加了两倍多。

在接下来的5年里,这个数字超过了3亿。

  同年,马云在参观西雅图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后,亲眼见识了互联网的神奇,随后不久就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网站——中国黄页。

  而这时候的美国,已经出现了几家代表性的互联网公司。

  雅虎、Hotmail、IE浏览器、Netscape、Infoseek、亚马逊,已初成雏形。

黄金时代下的创业者们,正开拓出一个全新的领域,打开了互联网的大门。

  1998-2000年,中国互联网萌芽期

  代表人物:张朝阳、马化腾、杨元庆、丁磊、陈天桥、周鸿祎

  标志:网络广告、e-mail、域名注册、搜索引擎、门户网站、软件

  小李子5次被奥斯卡提名,屡败屡战,越演越玩命。

搜狐也一样,一直没有拿到过一个市场第一。

如果互联网有奥斯卡,张朝阳也至少错过了五届。

  1999年,搜狐推出新闻及内容频道,奠定了综合门户网站的雏形,开启了中国互联网门户时代。

  次年7月搜狐上市,但早已被新浪和网易捷足先登。

最后四大门户的排位,大概是新浪第一,网易搜狐伯仲之间。

  一代网虫如今面临劲敌,也稍显无力。

  虽然搜狐一直是国内最大的门户之一,但其技术能力令张朝阳至今回想起来仍感后怕:搜索引擎是一个空架子,微软的电子邮箱系统没有源代码,宕机后搜狐自己无法修改。

  这或许是搜狐被新浪赶超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浪在前方大肆进军,网易在后面舍命追赶。

  1997年,丁磊走出体制外,创办网易公司,写出了第一个中文个人主页服务系统和免费邮箱系统。

第二年,网易门户正式上线,每天有10万人的访问量,广告销售额达到了10多万美元。

  门户网站大刀阔斧,小公司渐渐涌现。

98年,在没有任何风险资金介入下,丁磊决定将公司收入投到其门户网站建设。

这无疑是一步非常正确的路子,次年网易的广告收入达到了200万美元。

  自此,华尔街的投资人开始在网易的门口排队。

从1998年初之后的18个月里面,网易一共融资1.15亿。

  这一时期,互联网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邮箱开始普及、聊天软件QQ出现、新浪创立、互联网公司“中华网”赴美上市、BAT公司成立。

互联网的到来打开了中国人民的新世界大门。

  (互联网出现在中国后,已有少数的人接触到电脑)

  “90年代中期刚申请家庭上网时,到有关部门接受培训。

我们是96年申请网络的,培训后还每人一本上网证,序号是四百零几号。

一个当时数百万人口的二线城市,当年能在家里上网的只有四五百人。

”一位知乎上的网友说道。

  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回忆起这个时期,颇有些感慨:“到了高一下半年(1998年)的时候,拨号BBS(惠多网)流行起来了,大家用14.4K的Modem开始拨号,和邮件列表一样讨论问题,包括对骂。

上高二的时候,就开始有个人网站了,也能够上网了。

我申请自己的个人网站,叫显卡之家,因为那时候3D显示卡最火。

到了高三,是互联网泡沫最严重的时候。

赚钱非常容易,网站上的广告展示一个月有1万多块钱收入。

加上稿费我一个月差不多有接近2万的收入,比我爸我妈加起来多10倍。

  互联网泡沫盛行,据统计,单是1998年,就有25万个人投资者将20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投向了3万多家创业公司。

  这个时候,在方正集团工作的周鸿祎也看到了机会,杀毒软件成为一个新入口。

不久,周创立了3721,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后来在将3721卖给雅虎时,周鸿祎一只脚其实已经踏进了中文搜索市场。

  这个戴着眼镜的斯文小伙子,从90年代上大学期间在校园里销售反病毒卡,再到离职北大方正后创立3721;从与CNNIC的战斗,到成为中国雅虎的总裁;从互联网口水战,到改变互联网格局的3Q大战;从免费杀毒到360成功在美国上市……周鸿祎正试图搭建他的“杀毒帝国”。

  黄金时代下,创客来去匆匆。

有的功成名就,有的仍在成为独角兽的路上。

  1999年,马云在硅谷融资,被拒绝了20多次,最后阿里巴巴才得以成立。

  盛大网络的创始人陈天桥创业早期,中华网出资300万美元投资了还是卡通网站的盛大,但创业并不顺利,由于没有收入,公司一直处于烧钱阶段。

当时,中国互联网还不是如今动辄烧掉数十亿美元、大打价格战的年代,很快陈天桥就和中华网闹掰了。

  这一年,他们都在开始商业化的这一浪里呛过水。

  丁磊的网易公司虽然率先上市,但最惨的时候跌破一美元,想卖自己的公司都没人要。

马化腾的腾讯情况比网易还要差,据说腾讯在1999年前后找过深圳本地几乎所有的投资机构要钱,但无一能看懂,今天这是深圳投资行当同业聚会时相互嘲笑对方的最大题材。

  在泡沫面前,这群热衷互联网的人都摔了一跤。

  2001-200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期

  代表人物:李想、戴志康、高燃、茅侃侃、王兴、李彦宏、王小川、刘强东、姚劲波

  标志:互联网营销、搜索引擎、网络游戏、域名交易、社交化网络

  2000年后,浏览器插件开始抬头,流氓插件初见端倪,国内的流氓软件鼻祖3721开始慢慢改变了一切。

  这一时期的创业者可以分为两拨,一拨是以马云、李彦宏、马化腾、丁磊、刘强东为主的早期互联网创客,另一拨则是以王小川、李想、戴志康、高燃、茅侃侃、王兴、姚劲波为主的创二代。

  2000年底互联网泡沫来临,次年阿里巴巴遇到了最艰难的挫折,一场空前惨烈的大封杀开始了。

  (2000年,阿里巴巴一周年暨中国总部成立庆典)

  刚加入阿里巴巴的关明生,选择开源节流。

1月29日,关明生到美国,当时阿里巴巴在美国硅谷有30个工程师,年薪没有一个低于6位数的,关明生几乎把美国整个办事处的人都解雇了,只剩下三个人;1月30日,关明生来到香港,30人的办事处只剩下8人,有一个员工回上海和家人过春节,一通电话就被解雇了;接下来又封杀了韩国办事处、昆明办事处,把上海办事处调整到不到10人。

  这应该是阿里裁员最严重的一次,面对危机马云也无可奈何。

  同样身处险境的还有马化腾,他曾一度想把QQ转手卖出去。

周转无果,最后遇上风投公司愿意砸钱帮助腾讯上市。

不到2年,OICQ注册用户数超过3000万,短短4年,QQ积累了令人咋舌的1亿用户。

  一路走来,马化腾感慨道:“要在互联网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

许多很有才华的网络人才往往没有注意这一点而失去了长远机会。

  2000年,李彦宏创立百度。

次年,在所有股东坚决反对的情况下,毅然选择转型做独立搜索引擎网站,开展竞价排名计划。

百度从服务门户网站变成面向终端用户的平台。

  正当股东们认为百度不行了,2003年第二季度,百度宣布全面盈利。

2005年8月5日,李彦宏创建的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除了BAT,这时候的刘强东,也做起了零售生意。

  2001年,京东年销售额达6000万元,从线下代理销售光磁产品,到04年涉足电子商务领域,为了抓住这一波线上流量,创客们前赴后继。

  这一时期,除了创一代,个别拔尖的创二代也活跃起来。

  2003年,王小川正式加盟搜狐,负责开发搜索引擎,年仅21岁。

2004年8月初,王小川仅仅花了11个月写好的搜狗搜索正式上线,据说是“搜狐首次上线后未崩溃的大型技术系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搜狐的技术太渣。

  作为国内少见的在搜索引擎上有造诣的人才,王小川明白他在享受互联网给他带来刺激的同时,他也在创造一个属于他的时代。

  2005年百度上市,中国的搜索市场一家独大,搜狐则因为SP业务下滑,导致张朝阳对搜索的投入“强行断奶”。

  5年后,搜狗业务正式从搜狐中剥离,王小川单独成立子公司,搜狗也因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建立研发中心,到搜狗搜索引擎推出,搜狗拼音输入法的成功,搜狗浏览器的开发,王小川为搜狐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搜索引擎,域名交易也成了当时互联网较火的一门生意。

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姚劲波,抓住这波浪潮做起了个人网站——以域名注册交易为主业的“易域网”。

  (2000年,姚劲波创办国内最大的域名交易及增值服务网站)

  但网站做了半年,既没挣到钱也没办法再发展壮大,经历多番波折,最后姚劲波连人带网站一起投入了当时在企业信息服务领域坐头把交椅的——万网。

  坚定却也懂得改变,姚劲波承认,中国的互联网大环境也在逼着他们往大里做,而他们能做的就是不让自己被拍死在沙滩上。

2005年,姚劲波创立58同城,本地生活成了一个大入口,创业大有可为。

  同时期的还有李想。

1998年,还在上高中的李想也做起了个人网站,2年后注册泡泡网并开始运营,05年从IT产品向汽车业扩张,创建汽车之家网站。

  次年,年仅25岁的李想,以泡泡网CEO的身份,跻身“中国十大创业新锐”。

80后创业群体开始引起人们关注。

  这一时期的后两年,互联网泡沫渐渐消除,创业圈逐渐复苏。

  这时候,远在哈佛大学就读的扎克伯格创立了Facebook,FB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交网站之一。

  在美读博的王兴也看中了社交商机,向导师请了一个长假,回国创业。

经历了几次失败的项目之后,王兴发现学生之间的熟人社交是一个可切入的点,于是便着手打造人人网(原名校内网)。

  虽然使用用户也不少,但由于初次创业,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资本方并不看好人人网。

最后资金链断裂,内部团队产生争执,王兴只能被迫将其出售。

  几番创业,王兴更明晰自己的商业逻辑。

后来,又创立了饭否、美团。

在这股浪潮中,王兴留下了他的记号,也为后来者留下宝贵的创业经验。

  除了李想、戴志康,被称为“京城IT四少”的茅侃侃、高燃也曾影响一代人。

  一代创星陨落,但我们知道创业永远没有停止键,一旦选择了这条路,唯有走到黑,直到看见曙光。

焦虑、苦闷、懊悔、割舍、痛苦,光环背后创客们承受的还有很多。

  2006-2014年,中国互联网上升期

  代表人物:陈欧、张一鸣、张旭豪

  标志:电子商务、O2O交易、线上外卖、移动支付、社交服务、大数据挖掘、知识付费

  这是BAT们取得数十倍成长的时期。

  生于1969年的这些大佬都彻底低落和几乎被动沦丧,现在如日中天的张小龙,在2005年4月把公司交割给腾讯后的两年内,几无建树,腾讯总裁办对此也意见不一,之前承诺的部分期权也被CTO张志东否决,直到QQ信箱项目,张小龙和马化腾才重新进入蜜月期。

  这几年,BAT逐渐奠定行业地位。

从封闭到开放,从大树到森林。

曾经,腾讯被称为是“全民公敌”,因为它被人认为贪得无厌,什么产品都要做,什么钱都要挣,而且拥有几亿用户的强大“垄断力”。

这还引发一场载入史册的战争——奇虎360对阵QQ的“3Q大战”。

  为此,马化腾对腾讯的封闭以及什么产品都自己做有了警惕和检讨,从那时起腾讯从封闭走向开放,后续也推出了QQ商城、游戏等一系列多元化自主业务。

微信出来之前,腾讯已经是老大了,而且已经有了手机QQ,但马化腾高度危机,不惜自己打自己,最终防止了这个核武器成为别人家的。

  群狼环伺,互联网正不断变革,形成一个生态森林。

  2000年后,马云在电子商务上持续发力,抢夺易趣C2C市场、搞移动支付、B2B公司上市、做阿里云、创立双十一购物节、布局物流、出金融产品,公司从开始的十多人发展到如今的5万多名员工。

  (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

  2014年的上市,更让阿里巴巴奠定了巨头的位置。

  再来看看百度,它一直是“参照”美国公司长大,除了公司文化,还有它的经营模式。

从起初的商业模式不明确,到后来成为被业界广为认可的门户网站中文搜索引擎,服务于企业的高针对性搜索产品,以及拥有强大的网站加速技术。

  这都离不开李彦宏的统治,在浮躁的互联网产业,李彦宏以一种另类的平和心态,不急功近利,不随波逐流,像一个社会观察家一样专注经营搜索领域中自己这"一亩三分地"。

  市场从狂热走向理智,这一时期80后创客也开始出现,以陈欧、张一鸣、张旭豪为主。

  一个留学归来,一个创业多次,一个大学创业。

不同的背景却因为机遇在互联网这个大池子,汇集在一起。

  这也因此诞生了知名的互联网产品,聚美优品、今日头条、饿了么。

至今,它们仍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陈欧)

  作为80后青年创业榜样,陈欧留学归来便跟师弟一起创立了聚美优品。

这个时候,电子商务正慢慢的改变用户的消费习惯,已有数亿人开始在网上购物。

  站在风口上,聚美优品销量出现井喷式增长,2014年更是在美实现上市梦想。

有巅峰就有低谷,没过多久聚美优品面临信任危机,周年庆活动大促服务器瘫痪,爆仓严重。

面对网友的谩骂,陈欧连微博都不敢发。

  在这段时期,陈欧常常焦虑到睡不着觉。

同样过得不平坦的,还有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

  这个创业老兵,做过搜索引擎、搞过小程序、弄过信息源挖掘。

从做旅游到开发一款内容生产分发产品,不甘于做常规、重复事情的性格也在他日后的创业中一再显现。

  2012年,互联网从PC端转向移动互联网的势头越加强烈。

张一鸣也察觉到这个发展趋势,开始了第五次创业,今日头条诞生。

  面对大众的质疑,“今日头条”从上线到拥有1000万用户只用了90天。

现在今日头条以内容生产分发起家,扩张到短视频(抖音、西瓜视频)、问答(悟空问答)、金融等领域,并向海外扩张。

  80后的出现为互联网输入了新鲜血液,他们正在开拓新的领域。

  2008年,还在上海交大读研究生一年级的张旭豪萌发了做一个互联网订餐平台的想法,随后联合朋友康嘉创立了饿了么。

  当时,上海129T、深圳便利中国、北京豆丁网,是抢眼的外卖网站。

便利中国砸了上亿资金进来,结果却被没钱没资源的饿了么拔得头筹,率先规模化。

  外卖行业本地属性强,对外扩张时,饿了么遭受的最大阻力是北京的创业公司,当时数量多,基本每个学校都有一个。

但只拥有小块资源的创业公司,没法和已经拥有一块整体市场的饿了么相竞争。

“我们一个个给灭掉了。

”康嘉笑道。

  回忆起当时这段创业经历,合伙人康嘉评价道,“北京满大街都是大学生创业做外卖,为什么饿了么可以冲出来,是早期张旭豪对商业规则的一些理解,以及执行力。

  随后几年,美团外卖、百度外卖也迅速崛起,张旭豪面临的仅仅是开始。

  这时期,资本逐渐回暖,尤其后几年天使投资极其疯狂,创业公司也逐渐增加。

2014年前11个月,中国天使投资总额创下历史最高,天使投资人和机构共投资了571家公司,合计3.4亿美元。

  这一时期,环境更为成熟,创业者试错成本更低,除了80后,90后也开始崭露头角。

  曾经的部分巨头已经退隐江湖,新一代创客正进入跑道。

  2015--,中国互联网创新升级期

  代表人物:马东、罗振宇、罗永浩、程维、吴晓波、李笑来

  标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零售、共享经济、企业服务、区块链

  近3年,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创业潮。

  虽然中国的科技实力还远不如美国,但从单个项目的创新效率来看,中国部分创业公司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美国公司。

  曾有投资人说:“中国硬件公司的创新效率惊人的高,一家深圳的硬件创业公司把一个概念做成产品只要6个月,而在美国通常需要两年。

  创业环境的成熟也吸引一些外资进入中国,如果说硅谷是互联网的起源地,那么中国则是将互联网推向了时代巅峰。

  近三年,用户抢占品牌心智,使得很多小品牌有了崛起的机会。

投资疯狂,创业成本低,这也给了很多有想法的年轻人创业的机会。

  这一时期,巨头们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

阿里布局文娱、新零售,百度布局人工智能,腾讯布局AI、游戏、新零售。

雷军做起了天使投资,丁磊进军养猪业,周鸿祎捣鼓智能硬件。

  市场分化不断,这时候马东、罗振宇、罗永浩、程维等一批创客也陆续登台。

知识付费、共享经济、智能硬件风靡互联网,用户消费习惯悄然改变。

  2012年,在阿里巴巴工作时,程维就已经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同年9月,滴滴打车上线。

早在09年国外就出现共享出行,以美国巨头Uber为主。

次年,创业老兵周航也将这一模式放到中国,创立了易到用车。

  没过多久,共享出行已经涌现出一批创业者。

这时候,程维入局已经步步维艰。

面临劲敌,滴滴用了3年多的时间才将行业30多位竞争对手PK掉。

后来,Uber进军大陆,对滴滴造成直接的威胁。

多番战斗,最后才击退Uber,成为行业老大。

  可以说,程维掀起了共享经济浪潮,改变了用户的消费意识。

这也为后面戴威、柳青、胡玮炜、唐永波等人的出现埋下伏笔。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层出不穷,资本从开始的追逐到后面的理性,创业者从疯狂入局到最后节节败退。

市场对于创业者的要求更高了,即使入局者前赴后继,但单凭想法、商业模式已不能经受市场考验,完善的商业逻辑成为一个创客的必备素质。

  同一时期,马东、罗振宇、吴晓波、李笑来掀起了一股知识付费热。

得到、喜马拉雅FM、在行、知乎、分答得到了一批受众的喜爱,精准推送、内容垂直细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在这个大生态下,互联网呈现多条分支。

新零售、区块链成为热点话题。

司江华、阎利珉、曾斌、侯毅、徐正等人试图抓住互联网尾巴,霸占一方山头。

  新旧创客不断更替,互联网迎来了一批批浪潮。

一批90后、00后的创客也纷纷出现,最典型的有余佳文、马佳佳、王凯歆、余小丹,他们高调、善于表达,同时又是一个争议性的群体。

  资本追逐、媒体热捧,甚至一度给他们贴标签“90后创业”、“00后创业”,过于焦点化甚至让人忘记了商业的本质。

  余佳文叫嚣分红一个亿给员工后鲜有音信,马佳佳的泡否科技仅维持不到一年就关门大吉,王凯歆被爆裁员、欠薪,余小丹与资本撕逼。

新一代创客崛起的同时,倒下去的是一大片。

  这3年来,倒闭、裁员、跑路、自杀、抑郁成了创业圈的现象级话题。

周鸿祎曾患抑郁症;贾跃亭因为乐视面临严重资金危机负债累累,并被限制出国;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因为心梗离世;小蓝单车被爆遣散,创始人疑似跑路……

  这个时代的创业者越来越难了。

  创业征途上,几代创客博弈、抢夺、跑马圈地,他们留下的不止是产品,还有创业的侠骨柔情与引人思考的创业经验。

浪潮推着他们往前走,对互联网的信仰与个人价值的追求,让他们不甘平凡。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用这句话形容创业再形象不过了。

创业维艰,但即使如此仍有人前赴后继,只为那份豪情壮志。

  而作为时代的见证者,我们希望把这些经历记录下来,一起致敬创业40年,也与创业中的你共勉。

有越来越多成功的人告诉我们:读书真的很重要。

读书可以为你提供更大平台。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发现:能力虽然重要,但学历才是真正的敲门砖。

在招聘会上,211和985背景的简历会被单独存放,而普通本科毕业的应聘者简历只潦草的过几眼,更不用说那些二本专科简历早早就被招聘官随手丢进垃圾桶里。

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永远不会去二线学校进行校招,读书能够为你提供更好的人脉资源,搭建更好的平台。

韩寒曾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我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

读书,可能不能让你站于顶峰,但会让你免于谷底。

而不读书会输掉什么呢?

可能输掉了更进一步的机会,输掉了更广阔的眼界,输掉了向上生长的力量,输掉了见识世界美好的门票,甚至输掉了自己的一生。

澳门赌王的儿子何猷君不仅是麻省理工历史上最年轻的金融硕士,更在《最强大脑》中,秒杀了一票来自世界级名校的学生,甚至高智商协会的成员。

当你以为那些富二代继承家业,过着轻松的生活时。

当你还在说读书很苦的时候,他们一直脚踏实地念书。

当你还抱怨读书无用的时候,他们已经付出更多的努力,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锤子简历,名企精英都在用的专业简历,700万优秀人才选择的智能简历工具,注册即可免费领取精美简历模板!

内容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2772182309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