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子简历品牌推广师
公关的底线
作者:君仔小编 2022/05/23 00:10:17
阅读 150
公关的底线

1

我一直觉得这件事情的合理回应是:

深表震惊和哀悼,已联系家属,送上抚慰金,协助相关事宜。

如果需要,再说上几句“拼搏不等于拼命”“我们将通过更合理的调配,对员工的工作量进行调整”这样的虚话。

正常情况下,公众就会开始讨论“自己也要劳逸结合”“企业提供了平台,但平衡还是得自己把握”这样的话题,再稍微找些大号带一带这样的话题,危机很快就会过去。

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居然被层层忽略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路刀光剑影的愚蠢。

我都不忍复制粘贴。

大家有兴趣的话,在网上一定能搜到。

大概的情况是:

先是说,“哪个不是用命换钱,这不是资本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

你要选择安逸,就要承担对应的后果”。

后来删了。

但被截了图。

看到截图被传得很凶,于是接着说,我没说过这话啊,这是谣言。

并且引用了一张家属的朋友圈截图,证明“家属正感谢公司呢”。

最后平台看不下去了,说你确实讲过,随后还删了呢。

我有记录的。

最后说,哎呀,经查证,当时的话是一个供应商说的,已经责成处理。

朋友圈里有人说这是“资本的博弈”。

这破事儿,哪里配得上博弈。

这就是资本的傻X。

2

那个“谁不是用命换钱”的回应,说是供应商误操作,但也有点像公关团队用错了号。

一家稍微大点的企业往往会有一堆大大小小的账号,在出现危机公关的时候可以“协同发声”。

比如,一个编辑手里,会有一张表,用官方号发什么,用这个10W粉丝的“科技达人”发什么,用这个注册时间5年的老用户发什么,用这个新账号发什么……搞得讨论百花齐放,热热闹闹,其实背后都是一个人。

这句话,特别像某个“理中客达人”的表达,而且很有可能带出一波丧丧的节奏,比方说,“哎呀,确实是这样啊”,“我们厂也是这样的”……

有些话,也不是没道理。

但企业员工能说,企业不能说,第三方能说,自己不能说。

有些讨论甚至争执,其实都是左手账号打右手账号打出来的。

表达一错位,就很尴尬。

正常情况下,除了删除,第一时间就得有人承担责任。

例如,某员工擅自使用账号回复,已严肃处理,也就是拖到最后的那个处理方式。

虽然难看,但也不至于无法收拾。

但这个简单的方法,人家第一时间依然不用。

非要说“这是谣言,我没说过”,打个大红×,还非要用家属的朋友圈——你用就用吧,偏偏还让家属自己截图发来,连做个微信好友的基本素养都没有,这就是连环的匪夷所思。

家属是不是发朋友圈,是不是对公司表达感谢,只能员工说,不能公司说。

比如,某个员工发,配文字“XXX爸爸节哀”,大家看到截图里有对公司的感谢,就够了。

因为公司和员工家属是非常明显的强弱关系,在公关体系里,强者直接使用弱者的感激性表达,一定会形成认知上的胁迫感……

……算了,这个说法太专业了,又没人付我钱。

反正,在负面舆情中,公司应该说“我做了什么”,而不必强调“对方如何反应”。

因为对方表达不满也是合情合理的。

至于把真相说成谣言,把自己的辟谣弄成造谣,我现在发现,是不是成了大公司的习惯:

有的公司,董事长都不行了,还说没事儿没事儿;有的公司,调查组都在楼里办公了,还说没事儿没事儿……等到实在瞒不过去了才说“不好意思搞错了”。

这叫危机公关?哪个老师教的?

3

琢磨了一下这种“大公司”公关的病因,为什么那些正常的方法都不用,非要朝歧路狂奔,奔到不可收拾才了结。

仔细想想可能是这么回事儿:这帮做公关方案的家伙,压根不在意公众怎么想,压根不在意真相是怎样,他们只想证明一点——

大佬,我是那个帮你挡刀的人。

他们想的,不是帮企业分析利弊,想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是要证明“大佬永远没错!跟大佬作对的都没有好下场!”

如果这句话可能会让大佬不开心,他们就主动下场对骂;如果大佬可能有那么一点错,他们不惜用谎言去掩盖那个错。

哪怕这个错误人尽皆知,哪怕这个错误完全可以补救,甚至,哪怕这个错误其实并不存在。

其实对面原本并没有刀,但被这么一挡,也就成了刀。

记得公关的底线。

可以奋力辩解。

但不要制造对立,更不要制造谎言。

内容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2772182309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