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一直觉得这件事情的合理回应是:
深表震惊和哀悼,已联系家属,送上抚慰金,协助相关事宜。
如果需要,再说上几句“拼搏不等于拼命”“我们将通过更合理的调配,对员工的工作量进行调整”这样的虚话。
正常情况下,公众就会开始讨论“自己也要劳逸结合”“企业提供了平台,但平衡还是得自己把握”这样的话题,再稍微找些大号带一带这样的话题,危机很快就会过去。
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居然被层层忽略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路刀光剑影的愚蠢。
我都不忍复制粘贴。
大家有兴趣的话,在网上一定能搜到。
大概的情况是:
先是说,“哪个不是用命换钱,这不是资本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
你要选择安逸,就要承担对应的后果”。
后来删了。
但被截了图。
看到截图被传得很凶,于是接着说,我没说过这话啊,这是谣言。
并且引用了一张家属的朋友圈截图,证明“家属正感谢公司呢”。
最后平台看不下去了,说你确实讲过,随后还删了呢。
我有记录的。
最后说,哎呀,经查证,当时的话是一个供应商说的,已经责成处理。
朋友圈里有人说这是“资本的博弈”。
这破事儿,哪里配得上博弈。
这就是资本的傻X。
2
那个“谁不是用命换钱”的回应,说是供应商误操作,但也有点像公关团队用错了号。
一家稍微大点的企业往往会有一堆大大小小的账号,在出现危机公关的时候可以“协同发声”。
比如,一个编辑手里,会有一张表,用官方号发什么,用这个10W粉丝的“科技达人”发什么,用这个注册时间5年的老用户发什么,用这个新账号发什么……搞得讨论百花齐放,热热闹闹,其实背后都是一个人。
这句话,特别像某个“理中客达人”的表达,而且很有可能带出一波丧丧的节奏,比方说,“哎呀,确实是这样啊”,“我们厂也是这样的”……
有些话,也不是没道理。
但企业员工能说,企业不能说,第三方能说,自己不能说。
有些讨论甚至争执,其实都是左手账号打右手账号打出来的。
表达一错位,就很尴尬。
正常情况下,除了删除,第一时间就得有人承担责任。
例如,某员工擅自使用账号回复,已严肃处理,也就是拖到最后的那个处理方式。
虽然难看,但也不至于无法收拾。
但这个简单的方法,人家第一时间依然不用。
非要说“这是谣言,我没说过”,打个大红×,还非要用家属的朋友圈——你用就用吧,偏偏还让家属自己截图发来,连做个微信好友的基本素养都没有,这就是连环的匪夷所思。
家属是不是发朋友圈,是不是对公司表达感谢,只能员工说,不能公司说。
比如,某个员工发,配文字“XXX爸爸节哀”,大家看到截图里有对公司的感谢,就够了。
因为公司和员工家属是非常明显的强弱关系,在公关体系里,强者直接使用弱者的感激性表达,一定会形成认知上的胁迫感……
……算了,这个说法太专业了,又没人付我钱。
反正,在负面舆情中,公司应该说“我做了什么”,而不必强调“对方如何反应”。
因为对方表达不满也是合情合理的。
至于把真相说成谣言,把自己的辟谣弄成造谣,我现在发现,是不是成了大公司的习惯:
有的公司,董事长都不行了,还说没事儿没事儿;有的公司,调查组都在楼里办公了,还说没事儿没事儿……等到实在瞒不过去了才说“不好意思搞错了”。
这叫危机公关?哪个老师教的?
3
琢磨了一下这种“大公司”公关的病因,为什么那些正常的方法都不用,非要朝歧路狂奔,奔到不可收拾才了结。
仔细想想可能是这么回事儿:这帮做公关方案的家伙,压根不在意公众怎么想,压根不在意真相是怎样,他们只想证明一点——
大佬,我是那个帮你挡刀的人。
他们想的,不是帮企业分析利弊,想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是要证明“大佬永远没错!跟大佬作对的都没有好下场!”
如果这句话可能会让大佬不开心,他们就主动下场对骂;如果大佬可能有那么一点错,他们不惜用谎言去掩盖那个错。
哪怕这个错误人尽皆知,哪怕这个错误完全可以补救,甚至,哪怕这个错误其实并不存在。
其实对面原本并没有刀,但被这么一挡,也就成了刀。
记得公关的底线。
可以奋力辩解。
但不要制造对立,更不要制造谎言。
【使用锤子简历小程序制作简历】
零经验实习简历模板
21254人用过
学生求职简历模板
52754人用过
申请研究生简历模板
2324人用过
经典工作简历模板
6254人用过
投行咨询简历模板
12465人用过
产品经理简历模板
7532人用过
程序员简历模板
7457人用过
留学英文简历模板
4554人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