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子简历品牌推广师
为什么现在的留学生找工作这么迷茫,没有方向?
作者:君仔小编 2022/05/26 00:05:05
阅读 135
为什么现在的留学生找工作这么迷茫,没有方向?

因为很多高校的教育和企业招聘就是脱节的啊!

首先是接收就业信息的不对等。

我是在内陆某末流985高校读书,这边就业氛围真的很差。

我是学金融的,从一进校就知道,金融行业对学历要求很高。

所以90%人在大学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读研,读研,读研。

一群人为了保研名额抢破了头,还有一堆人为了出国疯狂刷语言分,刷绩点。

很可笑的是,到了大学,大家还是没有摆脱那种高中的思维,一直做题做题考试考试,以为考试考过了别人就能做人生赢家。

出国了,就读一年硕,其实学了挺多的,大部分时候都在上课,写论文,读文献。

但是毕业了两眼一抹黑:简历上根本没有什么可以写的。

秋招到底是个什么形式,难度怎么样,到底有哪些行业岗位在招哪些人,哪些是我可以选择,我能进的,要什么时候去投,怎么准备,这些学校都是没有教过的。

老师们大部分是一直读到博士,然后找一所高校任教,所以他们也只会鼓励你,多读书,多深造,搞科研。

学术以外的就业,他们也不懂。

我读研后认识了一些在一线读本科的同学才发现,他们的就业氛围非常浓厚。

不管是名校还是二本,几乎大家寒暑假都会去实习,人手好几份实习原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企业都聚集在这些城市,他们有大量招聘实习生的需求。

有这样的氛围和机会,一线学生的就业意识自然更强。

而我在的某内陆城市,能提供实习机会的公司寥寥无几,含金量也不高。

大家平时很少会接触到这些就业的信息。

我自己回国秋招的时候也发现,大部分公司的核心岗位工作地点都在一线,想在家乡省会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真的很难。

这就是信息的不对称。

当然有人也会说,网上冲浪那么多,不会善用搜索吗?

一方面,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一件事情重要,就也不会花费那么多精力去了解它。

另一方面,网上关于就业信息,倒是很多很多,但就是太多了。

这人一个理论,那人一个争辩,都是过来人,那么你到底选择听谁的?

你可能说,要有自己的辨别能力,但是辨别也是需要成本的。

一些人,跟你说,哎呀,我当年找工作特别容易啊,我同学们找工作也特别容易。

但是他不提他是具体怎么准备的,他到底做了哪些努力,他当时去参加招聘的形势和现在是不是一样?

我的学姐比我高两届,她找工作的时候经济形势特别好,整个社会属于扩张的状态。

她没有什么实习经验,也进了大厂。

结果才过了两年,就业形势就开始下滑,往年应届小白就能去的岗位,现在需要你各种实习经历和成绩+名校背景。

也有朋友劝我:”早点找实习,大四就可以先参加秋招了!“

但我一直觉得她是个非常aggressive的人,只是在制造焦虑而已。

结果回国后发现,焦虑的那个人是我。

回过头来,我也开始苦口婆心地跟我的每一个学弟学妹说:“早点找实习,早点想好自己干什么真的很重要!”

当然,大部分人还是像我当初一样,表面上嗯嗯,颇为受用,最后还是没有真正的动力去实施。

但为什么她高考又能考好呢?因为她从小被耳提面命,知道这件事有多重要,自然就有动力,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

那如果一所高校没有这种就业氛围,那大部分人也不会觉得就业是一件需要那么早就考虑的事情。

因为缺乏正确的信息,很多大学生都努力错了方向!

我认识一个学妹,也是本科985,在UCL读书,没有实习,读的还是教育专业。

秋招的时候我跟她说,赶紧回来找个实习先做着吧!她说不行,我必须要把论文写到distinction。

但讲真的,她求职的企业,大多数根本不care你英硕的成绩好吗!很多国内的hr根本不知道你成绩多少。

而且等你拿到成绩单毕业证的时候,offer早就发了……

还有很多人,为了读研而读研,反正读研了就能逃避现实,逆天改命。

很多人就觉得,

我找不到工作,我去读个研吧;

我工作不顺了,我去考个研吧;

我本科学校不好,我去考个研吧……

结果读完研发现还是没找到好工作。

很多人读研都是为了好就业,但是关于就业这个问题就没有想清楚过,那又如何用读研来最大化地增加就业的筹码?

我认识好几个小朋友了,说不喜欢本科专业,觉得传媒有意思,想去考传媒的研究生。

其实去了解一下传媒这个行业就知道,想进入传媒行业,真的一定要去读个研究生吗?

比起研究生学历,传媒行业明显更看重人脉、经验,而不是你又花几年的时间去获得一张文凭。

有个在大厂的朋友天天抱怨,说很后悔自己学计算机跑去读研了,结果出来以后同龄人靠工作经验比她工资高很多。

还有个朋友,几年前本科毕业拿到四大offer,结果读完研以后,竟然被四大拒了……感觉自己学历提升的速度赶不上学历贬值和内卷的速度。

还有像我们这种英硕,本科的时候呢,大部分就是在刷绩点,刷雅思,以为拿到offer就能停下来休息一下。

结果回来了才知道,你读研,大家也读研,和你竞争的还是一群研究生。

而且现在经济形势不行,企业不像原来大幅度招人。

除了硕士文凭外,没有点别的优势,迷茫,当然迷茫了!而这种迷茫不是某个瞬间的,而是过去的无数信息的空白累积起来的。

唯学历论也很严重:二本都能找到好工作,我一个985还愁offer?

其实大学的时候我们就听到过,很多公司在招聘启事上就会写上只收985、211,或者985、211优先。

出国前问我读二本的朋友,工作尚可。

心想,我这种学历去找工作,又能有什么问题?

你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怎么会这么好笑?

但其实你现在去知乎上搜一搜,就会发现很多人的思维就是停留在这个层面的。

“英硕回国含金量高吗?”

“二本能找到怎样的工作?"

”海归在就业方面到底有没有优势?“

你会发现很多人还在用学历去衡量一个人在事业上的价值。

或许你的学校出过很多牛人,你的学校有很高的门槛,但牛的都是你的学校和校友,或者是你的高考分数,和要毕业的那个你能不能进大公司关系真的没有那么大。

你的同学和你一个学校,他能进某家公司,但你不一定能进。

像我的朋友,二本,但是去腾讯实习过,找一份不错的工作很轻松。

985毕业的我,反而比不上他。

求职的评定是综合性的。

学历只能帮你迈进这个门槛,但如果你其他方面不如别人,该刷掉还是会刷掉。

”怕被拒绝:总想等准备好了再去找工作。

其实我算是一个还挺会考试的人。

没有别的,无非是记忆力好一点,理解能力好一点,又比别人肯多花一点时间去准备。

很多所谓的好学生都有这样的思维习惯,遇到考试就要好好去准备。

但是遇到没有准备过的事情,就开始胆怯。

但是工作跟考试就是不一样的。

工作就是实战,做实事,你不去做,那就永远都没有经验,只有纸上得来终觉浅,招聘方也不会信任你真的能做好事。

就像我劝某个人大的妹妹早点找实习,她嘴上应承,但实际总在拖延,总在退却。

她说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会啊,怎么去找实习啊?

我:你去实习了就会了呀!

之前看过一句话,说毕业就像断奶,会迎来很长的阵痛期。

也许很多人会说,学校不教,你自己不会去学吗?自己不会多接触其他方面吗?

自己提升眼界是一方面,但如果各大高校能更注意就业方面的培训,多提供一些实习的机会,是不是这些迷茫的年轻人,他们的阵痛期就能缓和一点。

内容来源说明:本文章来自网络收集,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QQ:2772182309进行删除。